長庚科大跨校參訪 中山大學展高教深耕雙語校園成果

【教發中心提供】國立中山大學與長庚學校財團法人長庚科技大學進行共識營暨跨校參訪,長庚科大校長樓迎統率團帶領30多位主管南下交流。中山大學教學發展與資源中心主任歐淑珍分享高教深耕計畫成果、校務研究辦公室主任謝淑貞說明IR在深耕計畫的策略與機制;教務處教務長林伯樵則聚焦中山大學雙語計畫。

歐淑珍主任提到教發中心在各個學校都扮演著重要角色,主要是希望支持教師的教學創新,也促進學生的學習成效。中山大學在2018年開始執行高教深耕計畫,並成立西灣學院,從發展深耕計畫著手推動學院整體發展、跨領域教學、教師教學支援、學生基礎能力、學生自主學習、創新教學空間、區域教學整合等7大面向。此外中山相當重視各領域的發展,也在2022年成立半導體及重點科技研究學院、國際金融研究學院以及醫學院,讓原本已經有7個學院的中山增至10個學院,並在2022年遠見雜誌大學排行榜中,拿下「社會聲望」亞軍,歐淑珍認為,這是學校經營多年,創新作法被看見,因而得到的肯定。

她說明,西灣學院成立,主要就是希望強化學生中、英文及資訊素養,推動跨域能力,並建構國際學位生之通識教育架構。在跨域方面,中山首創16個共學群,並將跨領域學習列為畢業條件,而共學群的學生也屢屢發表成果展,或在教研與競賽奪獎。歐主任舉例,音樂系期末音樂交流展演邀請文學院的教師,從語言文學觀點進行作詞作曲交流互動,讓過去只有音樂人參與的盛會,更添幾分色彩。為開設跨領域課程,中山也建置完善的教師支援系統,由資深教師透過微型教學、教學觀課、教學研習等制度,輔導新進教師專業成長,定期實施教學評量回饋於教學改善,並給予教學獎勵經費,包括彈性薪資、教材教案研發補助、出國教學研修補助等。

謝淑貞主任分享校務研究辦公室所做的努力,先是彙整各大專院校公開資訊及校內資訊,並且製圖、分析、回饋給各個單位,最後再提供意見。透過IR資訊平台,使用者可以了解各校研究、學生、教學等面向的比較,也透過圖表顯示「畢業生於六都全職工作者人數與比率」、「休退學原因」等各面向議題分析,再透過IR電子報的經驗分享了解更多資訊。

謝主任也提到,在與外國學者交流時,國際學術排名會是學校的第一張名片,也會是國科會及教育部申請計畫條件,這會是不得不重視的議題,因此特別強調排名規則也是重要關鍵,包括「學術聲譽」、「論文引用」、「國際學生」、「師生比」、「國際教師」等皆為排名重點。

中山大學努力往延攬國際師資、國際學生方面努力,並持續精進學術,為了讓這第一張名片更亮眼,IR也持續協助分析,從SciVal中查看不同領域之論文發表量與質的表現,並提供提高引用量等策略建議,希望透過推升國際排名,提高學校聲望、辦學績效,也成為國際學生選擇學校依據,更是要讓學生未來就業時,成為雇主參考的依據。

林伯樵教務長分享中山大學雙語計畫,他提到中山在2019年開始就已經決定往國際化、雙語化目標,以「2030進入世界大學學術排名前200大」為目標努力,並在2021年獲得教育部雙語重點培育學校計畫及南區雙語教育區域資源中心計畫,也成立「雙語學習計畫推動辦公室」、「全英語卓越教學中心」。目前中山國際教師共60人,國際學生達到7.3%,並有來自45國的288所姐妹校,持續努力讓中山學生享有優良雙語學習環境。

中山大學110學年度雙語計畫推動重點為成立全英專班,挹注EMI課程資源,一開始由電機工程學系、機械與機電工程學系、化學系率先成立,以全系有一半全英班,一半常規班方式招生,全英班專業課程100%全英語授課,選修課程由系上制定,通識課程則必須68%全英語授課,111學年度全英班增加至7個系所,隔年則增加為11個學系,預計招收300名學生,中山大學EMI課程數量也逐年提升。

為執行雙語課程,學校建立基礎、進階、高階三階段教師EMI培訓計畫,在110學年度就有440人參加,中山也與美國在臺協會、英國文化協會等單位合作參與培訓課程,透過調查了解曾有EMI課程經驗的學生對於修課認同度,林伯樵教務長也希望得到更多意見,持續改變後爭取更多認同。

中山大學鄭英耀校長提到,台灣在面臨新冠肺炎時,原本更多的競爭的產業能夠互相合作,組成國家隊,在進行人才培育的大學,更沒有理由不合作,也希望彼此交流經驗,鄭英耀表示中山算是年輕的學校,規模、師資等方面都還在發展中,很多地方還需要向其他學校學習,特別感謝長庚科大對中山大學的重視。長庚科大樓迎統校長表示,中山大學的經驗分享讓他感到相當驚豔,他提及高等教育目前面臨的困難與挑戰,希望讓學校招收到更好學生,也認同中山EMI課程在理工學院的努力,並感謝中山讓他看到很好的學校,重視學術也重視學生視野發展,長庚科大此次與會主管和教師都獲益良多,「讓我們看到更多不同面向,也看到怎麼樣努力會有一定成果的可能性」。

(公共事務組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