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事所提供】在企業ESG(環境、社會與治理)強調永續的趨勢下,具前瞻性的企業除了對外的投資與生產應當注意社會責任之外,對內如何創造多元公平與共融(Diversity, Equity, and Inclusion, DE&I)的友善職場環境,也是近十多年來正夯的國際趨勢。國立中山大學公民社會與民主創新共學群和性別與管理微學程以「什麼是多元公平共融?未來最受員工歡迎的公司應該長這樣」為題舉辦論壇,由公事所教授彭渰雯主持,邀請美商默沙東藥廠台灣分公司公關總監蔡文宜擔任論壇主講人,中山大學人管所助理教授王豫萱、屏東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簡赫琳副教授則擔任與談人。
主講人蔡文宜總監曾任職台灣微軟、惠普、Airbnb等跨國企業逾20年,也協助過許多地方創生團隊,具有組織內多元化管理的豐富觀察。她以自己經常出國開會為例,指出很多人在得知她身為兩個孩子的母親後往往有驚訝反應,「這就是男性主管不需面對的質疑」。又如台灣仍有許多公司在招聘時會問女性員工何時打算生小孩,或是將公平視為「一視同仁相同對待」,忽略不同需求者可能需要不同的彈性,這些都反映了要達到多元公平共融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她強調企業應該「先看清楚每個人的多元差異,然後來思考如何公平」,現今已有許多跨國企業設立「永續長」,用以幫助公司做出更符合SDG的決策及更好的職場環境,也讓企業更受到求職者與員工的歡迎。
與談人王豫萱助理教授從人力資源管理的專業角度,整理出企業組織在招募甄選、訓練發展、績效評估、薪酬福利與員工關係等不同面向中,會遇到的DE&I挑戰與因應策略。例如在招募過程應當讓面試官組成更為多元,且接受多元敏感度的訓練;訓練發展過程則應包括育嬰留停員工的時間與比例等規劃,以及職務代理人的設計等。她也指出台灣推動DE&I的最大挑戰就是「工作過度的文化」,而不是工作與家庭衝突的本身,企業若要解決DE&I問題,必須先解決員工長時間工作的問題,而且這對女性和男性都有利。
本身兼任「台灣國際職業婦女協會(BPW Taiwan)」國際召集人的簡赫琳副教授也接著拋出了「職場環境革命」、「典範轉移」的主張,她從各國的「同工同酬日」開始談起,指出職場的性別歧視仍有很多需要解決的面向,但也強調歧視問題不是單一原因,而是跨類別交織的,因為歧視可能不止於性別,還有種族、宗教、年齡等,這些類別都會與另外一個交織,形成或加強歧視的力道,例如許多兼職工作者比正式雇員更容易陷入貧窮困境,且以女性為多,如何讓他們可以正職化,也是多元平等共融職場的重要課題。
論壇最後的交流時間,與會者也提出了「DE&I是否會增加成本」、「現在有哪些DE&I的評比」及「有沒有女董事會的比例法案倡議」等問題,主講人蔡總監也以在外商公司工作的經驗來回覆,表示台灣企業的成本考量通常太短視,缺乏考量人事異動長期造成更多的成本,來說明DE&I的推動其實對企業雇主本身也是有利的。論壇主持人彭渰雯教授指出,DE&I是值得重視的熱門議題,也與學生們的就業選擇息息相關,期待未來有更多類似討論。
(公共事務組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