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開發創新綠色整治技術 土壤復育成本降五成

發佈日期: 2022-12-19
國立中山大學開發創新綠色整治技術,協助國內污染土地之整治復育工作,加速後續活化再利用及開發。甫榮獲教育部第66屆學術獎的中山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講座教授高志明,其團隊研發土壤和地下水污染處理綠色整治技術及生物復育藥劑,使業者整治成本降低至少五成,並避免產生二次污染,可兼顧經濟和效益。高志明團隊所開發的相關技術,目前亦成功應用在半導體科技大廠綠色整治,復育活化污染土地。

「土水污染整治工作動輒數千萬,若無對症下藥,花費金額相當可觀」,高志明指出,土水污染分三大類,包括重金屬污染、石油碳氫化合物等油品污染,和如乾洗業、製造業、金屬表面處理業等產業使用的含氯有機溶劑污染,業者須按法規整治,但要成功復育並不容易。例如前身為臺灣美國無線電公司桃園廠受含氯有機溶劑之三氯乙烯致癌物污染,花費數億元及超過20年之整治,至今仍因諸多因素而尚未解除列管。因此污染場址之整治復育工作,首先必須完成精準污染調查,掌握污染物特性及污染程度和範圍,並選擇適當整治工法,方能加速整治工作,達到整治目標及解除列管。

高志明表示,研究團隊開發之綠色及永續整治技術,以生物整治、被動系統、現地處理及節能減碳概念進行污染改善,綠色整治技術對環境友善且無二次污染問題,具極高發展潛力。除了價格具競爭力,成本較國外相同技術,可降低5成以上,更能針對土水場址的地質條件、水文環境「客製化」藥劑,已成功協助整治國內多處污染場址,使其解除列管,並做到實場化、模組化及自動化。高志明舉例,他們曾調整藥劑黏稠度,令其延長在中部岩層地下水流動快速區域的使用壽命,幫助企業節省用藥量;去年起,他們與和協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研發生物整治藥劑,協助工程顧問業者與國內半導體科技大廠綠色整治,成效獲業者肯定,並達到預期目標。

高志明進一步針對含氯有機溶劑污染的生物整治技術說明,生物整治藥劑的核心為開發可做為替代碳源的基質,令其可被微生物利用、強化可分解污染物質的微生物增生。以三氯乙烯為例,生物分解三氯乙烯,需透過氫離子跟氯反應結合,逐步分解為無毒的乙烯,因此整治過程要控制環境,確保氫氣持續產生取代氯離子。然而,基質被生物利用後所產生的副產物有機酸易造成水質酸化,抑制微生物生產氫氣,同時造成水資源污染,因此團隊透過加入酸鹼中和緩衝劑等手法,所開發基質可緩和因厭氧反應造成水體酸鹼值降低的問題,維持環境適當的酸鹼條件,逐步分解有害物質,藉以達到綠色整治目的。

「成本降低可提高業者解決污染問題的意願,加速環境復育、土地活化再利用,友善周邊環境,免背負污染場址惡名,盼能達到民眾、企業及政府三贏。」高志明表示,團隊開發的技術可同時運用摻配奈米鐵之藥劑,使之與硫化物作用形成硫化鐵沉澱物,可同時達到還原含氯有機物及沉澱硫化物之目的,以擴大整治面並降低硫化物造成的異味問題。面對重金屬污染,團隊開發植物萃取可溶出重金屬的綠色螯合劑;在油品污染上,則開發加速土壤地下水中微生物生長的基質和藥劑,從污染場址蒐集篩選分解具有可分解油品的微生物,提升油品的分解效率,並利用冷凍乾燥技術將微生物製成易輸送的菌粉,使微生物易於保存並使其壽命顯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