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事所歡慶30周年 跨域論壇探討後疫情時代公共治理

發佈日期: 2022-10-03
【公事所提供】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歡慶三十週年,辦理系列論壇活動,探討當前重要的公共事務議題。首場論壇9月23日登場,聚焦「後疫情時代公共治理之挑戰」,在社會逐步走向與病毒共存之際,從公衛政策、危機管理到基層社區防疫整備,政府、企業和非營利組織等均需重新界定自身角色,進行協力合作,以達成經濟發展、防疫需求和正常生活的平衡。

該場論壇由公事所教授林新沛主持,邀請到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教授陳敦源作為引言人,另邀衛福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司長蔡淑鳳、澎湖縣政府旅遊處副處長劉美凡、中山大學學士後醫學系系主任陳彥旭與公事所吳偉寧副教授四位與談人,共同與來賓探討「後疫情時代之公衛政策與危機管理」、「防疫、經濟發展與公共治理」、「社區防疫整備及公民參與」以及「公私協力:政府、企業、非營利組織之角色和合作機制」等主題。

陳敦源開場引言從政治、管理和法律三面向,檢視近年防疫過程中,數位民主治理的韌性問題。他拋出「民主政治是否有防疫優勢?」以及「民主課責失靈是否能處理?」的問題,認為在防疫過程中造成的管制、基層人力壓力和數位資料蒐集可能產生的疑慮,都需要加以注意。因此,在後疫情時代與大數據下的民主治理,必須好好反思如何界定數位韌性,和對公眾資訊的妥善管理。

四位與談人亦藉由各自領域探討後疫情時代下的公共事務管理與公民參與。蔡淑鳳說明現行公衛體制,應透過遠距醫療的通訊整合及特殊醫療體系的建置,讓公民能夠有實質的參與管道,讓政府和公民加深合作、追求共好。劉美凡分享觀光產業興盛的澎湖縣,如何研擬觀光防疫規定及使用分流觀景方式,順利舉辦澎湖花火節,兼顧防疫和澎湖的觀光經濟。

在實務面向,陳彥旭藉自身經驗分享,面對疫情各種難以預料的情況,若非親身在第一線察覺問題、觀察不同社會民眾的需求,較難看見問題全貌。吳偉寧則談到,疫情迫使許多非營利組織志願失靈,出現人力、財務與協力問題,而企業面對政府、股東及市場的災害心理整備,也是後疫情時代值得關注的重點。他強調,防疫韌性需顧及組織與個人的主動參與,設計出「能與風險共存」的生活方式,方有能力持續面對後續的問題。

在論壇綜合討論時間,公事所校友、學生分別提問包括「小政府模式」在疫情時代是否可行、中小型企業主面臨防疫如何自主管理,以及公衛人力下降後如何補足等問題。藉由與談人的回饋,讓與會者聆聽到後疫情時代公共治理應當關注的不同面向。博士生黃芃尋即表示,透過這次論壇各專家學者的分享,她更加了解公衛政策與經濟民生間的平衡之重要,如能透過建立多元溝通管道,由下而上廣納基層利害關係人及公民的建議,較能以全觀性的視角察覺後疫情時代下的問題,並研擬合適之政策方案。

(公共事務組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