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假」與「戰鬥」交互共生 跨領域學術研習登場

發佈日期: 2022-08-25
【中文系提供】國科會人文處文學一學門、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及中國文學系於暑假期間聯合舉辦「國科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處(文學一):跨領域學術研習營」,與會學者來自全台各地,涵蓋中文、外文、哲學、舞蹈、戲劇、藝術及音樂專業領域,眾專家齊聚一堂,在高密度、高品質的對話中,引出「跨領域」的初步實踐。

研習議程為期兩日,首日由「跨領域方法論」作為起始,再進入「跨文化轉向與方法論反思」,歷經理解、深度思考與對話,而後有所成形。國科會文學一學門召集人林啟屏說明人類通過「分類」作為認識世界之起點,隨世界發展,新問題產生,則「跨領域」成為新的解決方案之一,而此次研習營即為「跨領域」的邀請。

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員李育霖則以比較文學視角提出跨領域的幾個模型,其中以遭遇(encounter)說明不同領域間是彼此共生(symbiosis)、相互呼應,存在動態力量關係(refrain)。末場「漢學研究社群的平台與凝聚」由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賴錫三與中文系助理教授莫加南分享及反思其共同執行的「跨文化漢學之島:國際漢學平台在中山」,是以「共生哲學」、「漢學之島」、「跨文化」三個理念交織,邀集長期在台研究、生活的國際漢學專家與台灣在地優秀學者,形成具台灣人文風土性格之「國際漢學」研究社群。

次日自「重要學術議題回顧與展望」起始,清華大學哲學所教授楊儒賓、台灣大學中文系教授蔡瑜、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員何乏筆三位主講人,分別從自身研究分享對於「自然、氣論、身體觀」的學術視域。午後隨即接續「學術跨領域座談:技進於道」講座,分為「舞蹈與劇場中的身體/氣氛」、「書法中的身體」、「音樂作曲、文學詩歌、語言聲韻的交織」三大跨域場次。其中,台南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林俊臣以身體思維視域討論書法,提及書法與他者,「臨帖」既自律亦他律,藉由模仿他者而照見自我與他人的差異,而發現自己。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教授鍾明德將王陽明「致良知」與葛羅托斯基的身體行動方法(MPA)建立連結,舞蹈學院副教授陳雅萍則以吳明璟《潮》的獨舞連結莊子「鯤鵬之變」與人類世「蓋婭」,充分展現跨域思辨的精采交集。中山大學音樂系副教授李思嫻則以自身譜曲作品《世界旅行詩》為例,說明詩文譜作歌的文意傳達與音樂性,既能看到台文、華文差異,也聽到二者吟誦的聲音與音樂性差異。

2022「國科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處(文學一):跨領域學術研習營」各場次皆特邀各領域學者擔任主持人、與談人,與主講人對談。中山大學中文系系主任羅景文表示,議程中最常出現的關鍵詞為「度假」和「戰鬥營」,看似矛盾的詞彙卻完美於此研習營交互共生,各領域學者於暑假期間齊聚於中山大學,分享研究心得,相互激盪而突破或重組各領域疆界及取徑可能;研習議程後的「世代對話與學術薪傳」,資深學者提供資源,協助排除困難,而年輕學者勇於突破框架,學術薪傳將相繼不絕。本場學術研習營的談話與行動,對於「跨領域」帶來了更多可能性與有效途徑。

(公共事務組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