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實踐研究計畫通過率連兩年成長 全英授課占比2成

發佈日期: 2022-07-25
【教發中心提供】為落實教學創新,強化學校培育人才任務,教育部推動「教育部補助大專校院教學實踐研究計畫」,111年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獲獎名單日前出爐,國立中山大學總計通過30件補助,通過件數及通過率創歷年新高。教發中心表示,本校教學實踐研究計畫通過率連2年成長,今年相較去年成長9.3%,整體通過率達69.8%。其中有6件為全英授課的課程通過教學實踐計畫,分佈在人文藝術及設計、工程、通識、數理等學門,顯示全英授課也能與教學實踐研究結合,持續精進教學品質。

國立中山大學獲教育部核定為「重點培育雙語大學」,致力打造雙語校園環境,也藉由教師社群鼓勵教師EMI教學能力。通過的教學實踐計畫中,有6結合全英授課與教學實踐,顯示EMI教學逐步拓展精進。其中,西灣學院助理教授趙可卿以「全英語授課建築藝術通識課程之創新教學研究」為題,運用「學科與語言整合學習教學法」(CLIL),讓學生能在課程中同時培養語言和學科能力。CLIL的課程特色在於整合內容(Content)、認知(Cognition)、溝通(Communication)、文化(Culture)的「4C」核心原則,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同時發展記憶、理解、運用、分析、評鑑和創造等不同層次的認知和語言教育效果。

化學系助理教授林渝亞計畫為「即時反饋系統(IRS)於有機化學全英語授課(EMI)課堂的融入對於學生課堂參與度的影響」。林渝亞發現,台灣學生接觸英文都是以聽、讀和寫為主,口說的能力相對較弱。此計畫期望透過融入IRS這種以英文聽力、閱讀及書寫能力為主的課堂活動,先提高學生使用英文的自信心,藉此營造友善的英語教學環境,進而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口頭發表,鍛鍊口說能力。

外文系副教授施智閔採用五大鷹架策略(Five Categories of Scaffolding Strategies)來提高學生對 EMI 課程的理解以及加強學生的學習成果,類型包括概念性鷹架(Conceptual scaffolding)、語言性鷹架(Linguistic scaffolding)、文化性鷹架(Cultural scaffolding)、學術性鷹架(Academic scaffolding)、社會性鷹架(Social scaffolding),並遵守探索、干預、觀察、反思與修正的四循環步驟來進行有效的監測即適當的修改。

環工所副教授張耿崚計畫為「視覺化原文資料庫(JoVE)輔助應用於英語授課 (EMI)」。張耿崚說明,JoVE擁有許多高度擬真的動畫以及視覺化的真實場景,能使環工所學生快速、深入地理解複雜的生物與環境科學概念。而因JoVE為原文資料庫,可搭配文字檔案和字幕,克服英語聽力能力不足的問題,增加學生的學習效果。

劇藝系教授陳尚盈的「應用內容導向教學法於『博物館管理』全英語課程」計畫,探討內容導向教學法(CBI)運用於博物館管理課程的成效。陳尚盈解釋,CBI指的是在雙語教學法中,將知識性學科(Content areas)做為第二語言上課的內容,把特定學科內容與語言教學目標整合,視目標語言為學科學習的工具,讓「內容」和「語言」互相輔助。

電機系助理教授李宗哲以「建置以學生為核心的EMI課程環境對於學習成效之研究-以高等類比積體電路設計課程為例」為題,觀察以學生為核心的教學方式是否能降低學生英文程度對於課程內容學習的影響。此計畫為解決EMI課堂上學生專注力降低的問題,採用創新課程方案,以學生學習核心,減少課堂講授時間,增加學生討論及操作的空間,培養學生IC設計及分析電路的能力。

除了全英授課課程,本校許多教師連年通過教學實踐研究計畫,表現亮眼,如連續5次獲得補助的電機系副教授謝東佑、企管系助理教授王致遠;連續4次獲得補助的劇藝系副教授許仁豪、人文暨科技跨領域學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張淑美,以及獲核4次補助的西灣學院教授蔡俊彥,能在歷年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中多次獲得補助,實屬不易。

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南區區域基地主持人、中山大學副教務長謝東佑表示,中山大學積極推動教學創新,本校雙語計畫推動辦公室持續舉辦多元創新的全英教學研習活動與教師培訓活動,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南區基地也持續支持教師將個人研究與學生學習培育連結,透過舉辦工作坊、主題講座、跨校教師社群、跨區共識會議,共構教學實踐教師支持網絡,提升教師教學研究能量。

(公共事務組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