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授課技巧與策略 師資培育高階課程助攻EMI教學

【教發中心提供】中山大學南區雙語教育區域資源中心EMI師資培育高階課程邀請中山大學西灣學院副院長兼全英語卓越教學中心執行長李香蘭、中山大學外文系副教授楊郁芬,分享在EMI如何經由同儕間的交流共學及指導,並經由觀課掌握各面向的技巧與策略之擬定。

楊郁芬首先提到台灣雙語教育的兩大教學法,EMI(全英語授課模式)及CLIL(語言和內容整合式學習)的定義以及其常被誤會的宗旨。她表示,全英語授課模式指的是在母語並非英語的國家,針對母語非英語的學生,用英語作為主要使用語言教授學科課程之教學方式,它並非為教授英語而設計,而是希望教師使用英語教導專業學科內容,在國際化與全球化的衝擊下提升學生的競爭力。CLIL則是整合內容及語言兩個學習面向,以4Cs(學習遷移/情境脈絡、學科內容、溝通、認知能力)為基礎,結合跨語言策略及多模態運用策略,讓學生在課程中吸收非語言類的知識內容,同時培養母語以外的外語能力。楊郁芬提到,教師在全英授課課程中扮演重要角色,除需主導課堂活動、傳授專業知識,也需負責維護班級秩序、提前規劃課程架構及引導學習。若想要達到有效教學的目的,教師務必確保用字準確性和口條流利度,也可善用肢體語言和眼神交流等促進學生理解能力。

現場與會教師也經由分組討論整理出能促進有效教學之方法,如使用幽默詼諧的講課方式、分享自身學習歷程、措詞力求簡潔明瞭、將課程專業內容結合日常生活、增加與學生互動頻率等。楊郁芬最後分享peer mentoring的技巧,建議領航教師觀察教學現場後給予具體建議,並分享個人經驗、進行批判性反思與教師討論更好的教學方式,以達精進教學之目的。

以「Classroom Observation Strategies」為題,全英語授課教師培訓課程召集人李香蘭解說「教學觀察」的存在意義。她說,教學觀察雖以教師上課時所表現的行為作為紀錄或研究的對象,其他如學生行為、教師行為表現前的計畫和決策思考等亦屬教學觀察的重要內容,除可透過教學觀察了解個別或特殊群體教師的教學生態外,更可作為教師改進教學語言和方式的媒介。在西方文化裡,教學觀察為評鑑教師教學品質或精進教學手法的常見途徑;但於東方文化,它常被視為引起質疑甚至引發教師教學不順手的爭議存在。李香蘭說明教學觀察除能作為工作表現的衡量方式,更能確保師生的教學學習品質,甚至提升教學質量。觀察者可透過教學觀察習得新的教學手法、資源及創意,反思自己的教學方式與講者的同異處,助長專業成長及發展。被觀察者則獲得從第三方眼中對於自己授課方式的看法,兩方互惠互利,增進授課品質。教學觀察時長不限,並可利用觀察表審視被觀察者之課前準備、授課技巧、講課方式、與學生互動多寡等以利事後給予具體反饋。

EMI師資培育高階課程探討指導技巧與策略,使與會教師對於精進EMI授課及教師間如何相互協助增進有效教學有更全面的理解和認知,期待對教師實際授課有所助益。中山大學期盼和區域教師齊心共同努力,為提升全英語授課能力而邁進,讓本國學生在未來更具國際競爭力。

為配合「2030雙語國家政策」,國立中山大學積極規劃10年全英語授課計畫打造雙語大學,以達到大學部學系皆成立全英語專班、研究所學制全面推進全英語授課之目標。中山大學雙語學習計畫推動辦公室從學生、教師、區域大學3層面同時發展雙語計畫,就區域大學而言,由南區雙語教育區域資源中心統籌,透過區域大學間資源共享、校際合作擴增師資與課程等強化落實雙語政策。資源中心之EMI教師培訓機制含基礎、進階和高階三級,針對教師不同能力及需求提供相對應培訓課程。

(公共事務組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