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藝術翻轉舊城區 中山大學辦「鹽夏不夜埕」點亮北鹽埕

發佈日期: 2022-05-30
城中城大火事件後,在國人討論都市更新與危老重建之餘,高雄鹽埕府北地區的歷史過往也逐漸被重新掘出於大眾面前。國立中山大學師生今年首度將「鹽夏不夜埕」夜間創作展活動範圍移至高雄市北鹽埕區域,串聯在地社區組織如揚帆主婦社、鹽埕老人活動站、藝文單位新浜碼頭藝術空間、創美舞團等,拓展至七福商店街與香港商場。今起至6月4日晚間9點,透過裝置藝術的創作與表演藝術的呈現,將藝術帶入巷弄鄰里,期能藉由不一樣的夏夜翻轉北鹽埕。

「城中城大火之後,中山師生便希望與在地店家與空間合作,融入社區夥伴的藝術創作,給民眾重新認識這個區域的機會。」中山大學人文暨科技跨領域學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宋世祥表示,迷茫是現代人的共同感受,不知道選哪所大學、抓不準職涯方向、帶小孩帶到抓狂等,這兩年在疫情之下度過,生活更加地忙碌,今年的鹽夏不夜埕以此為發想,帶入今年的主題為「我是誰?我在哪?」他指出,高雄市大勇路以北的商圈是過往港都重要的服飾百貨批發集中地,眾多的商場、市場見證了過往時代的輝煌。近二十年受到經濟型態轉型的影響,此區逐漸失去年輕人的關愛,如今藉由夜間創作展,希望能重新點亮舊城區。

邁入第五年的「鹽夏不夜埕」由中山大學「創意街區發展實務與藝術管理」課程師生規畫執行。回應「我是誰?我在哪?」主軸,開幕現場推出「失物招領」主題市集,主題攤商與特色料理吸引了人潮。裝置藝術作品由人科學程「跨領域創新專題」課程學生結合鹽埕在地特色,以《顛倒晝夜》為題發展出7件精彩的燈光藝術作品,於七福商場與香港商場展出。

中山大學人科學程學生蘇宸儀表示,「鹽埕脈動」運用了Arduino開發版、LED燈、SKB捐贈的廢棄筆管打造了一個以鹽埕為中心的高雄,「從鹽埕散發出去的燈光,代表這裡從以前就一直是高雄生活與文化的震央,和高雄人與各區緊密相連。」至於「Déjà vu似埕相識」街頭選物展,則由「物質文化與人類學」課程學生邀請在地店家挑選具有代表性的物件,搭配學生穿街走巷的導覽解說,帶領民眾認識鹽埕的產業變遷歷史,又是如何成為1990年代以前高雄流行時尚的幕後推手。

除了有中山大學學生的精彩創作,社區民眾也提供精彩豐富的創作作品。由科技部HISP計畫支持,位於七福商場的「相映燈市」與位於新濱碼頭藝術空間的《剪社區》展覽,由揚帆主婦社、鹽埕國小等單位一同參與製作,除透過剪紙、黏貼、燈箱等技巧表現藝術天份,也藉此分享了自己在鹽埕生活成長的故事,說出對於在地生活的期待。

「鹽夏不夜埕」活動與相關課程獲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計畫、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指導與經費支持,由中山大學USR《城市是座共事館》計畫、HISP《高雄灣岸創生》計畫、人文暨科技跨領域學士學位學程共同主辦,瑞儀教育教金會、高雄翰品酒店與SKB文明鋼筆共同贊助。感謝高雄市府鹽埕區公所、捷運局、交通局、養工處、府北里里長辦公室、新樂里里長辦公室、七福商場協助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