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海洋學者評比 中山大學陳鎮東獲亞洲第一 世界第八

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特約研究講座教授陳鎮東專長為碳化學與全球變遷,足跡遍及三大洋,論文著作等身,在最新的全球海洋科學領域學者排名數據中,榮獲亞洲第一,並於16,540位海洋學者中排名世界第八。

這項排名的評比對象為全球16,540位海洋學者,根據綜合指標看終身成就,需有長時間的論文發表,而非單一論文篇數或引用次數多寡,被認為是較客觀的評比。陳鎮東謙遜表示,與己有關的論文中,由他領銜或當通訊作者的論文,多是助理和學生做出的成果,因此這是整個研究團隊的成功。

陳鎮東40多年來以結合科學研究與人文探討為研究目標,對全球海洋科學研究貢獻卓越。在1970年代尚未出現全球變遷概念時,他另起爐灶,考慮再三後選擇發展新領域海洋碳化學,意外成為全球變遷議題的先驅,待相關研究課題受到全球關注時,陳鎮東已能代表台灣在國際科研佔有一席之地。

多年前於美國博士班畢業後,陳鎮東先在美國任教7年,參與了和前蘇聯合作的科學團隊,成為有史以來第一批踏上凜冬時節南極海域的科學家,另也首度邀請蘇聯研究船,以台灣科學家之姿合作到日本海從事研究。此外,他的研究證實了龜山島擁有全世界最酸的海底熱泉,更是台灣第一位獲象徵生態學界最高殊榮的日本「生態學琵琶湖獎」得主。

「我比較幸運」,陳鎮東提到中山大學營造了很好的研究環境。1985年,他應聘返國至中山任教,研究經費未曾中斷,且團隊穩定,不只研究室多年來未曾搬遷,有2名助理跟著他超過30年,對實驗室、學校行政環境嫻熟,才能心無旁騖埋首研究。期間不乏其他學校挖角,他表示「根本沒動過離開的念頭」。

「讀萬卷書,也要行萬里路。」陳鎮東過去經常出國採樣,他指出,台灣不大,研究地球科學樣品若侷限台灣,世界不見得有興趣;研究範圍如果涵蓋中國、東南亞、日本海等,文章也更容易發表。如今採樣機會少了,除了受限於COVID-19疫情,他說,更重要的原因是採樣工作陸續交棒給年輕一代,「他們要把擔子挑起來」。

針對未來研究規劃,陳鎮東表示,關注全球變遷問題得看長期的數據變化,為此研究團隊監測龜山島熱泉、南灣珊瑚礁,定時採樣,積年累月保存很多數據與資料,正好重新回頭檢視、比較、歸納,多寫些文章。「只要團隊願意留下,研究經費還可以申請,還有沒有做完的研究工作,仍然保有熱忱,就繼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