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匯台灣書法書學 打造國際漢學平台

發佈日期: 2022-01-06
【文學院提供】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跨文化漢學之島:國際漢學平台在中山」計畫舉辦「島嶼辯證法」系列座談活動—「1949年後,台灣書法與書學融匯與共生現象探索」。此次活動由中山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陳秋宏、台南大學國語文學系助理教授林俊臣共同籌辦,邀請4位學者,包括故宮博物院書畫文獻處副研究員何炎泉、臺北市立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副教授郭晉銓、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助理教授陳柏伩及自由學者張登凱共聚中山,吸引來自南部多所大學的學生及校外書法同好參與。

活動上半場為「書法座談」,共圍繞台灣書法五大主題討論。首先由時代層面,探討台灣書法在不同時期分別受清代自福建等地入台書家、日本現代書道教育、1949年後大陸渡台各省精英書家等多重文化養分,對台灣本土書法之影響及文化融匯的現象;其次,以渡台書家—于右任、臺靜農、江兆申代表著不同世代的視角出發,探討他們一方面延續民初以來的精神氣質,一方面以個人經歷融合到書藝創作當中,成為台灣「新本土書家」的新氣象。更以于右任、沈尹默為例,討論兩岸書家在不同政治、文化背景之發展下,對藝術表現上的差異。另外,亦介紹台灣法人性或雅集性書會,如何扮演傳承書法經驗和推廣書法之媒介,並深化渡台書家對台籍書家之影響,呈現出文化共生的傳承意義。最後思考書法理論在當代語境與世代轉換的環境下,如何繼續傳播書學傳統而有助於書法社群的交流。

郭晉銓教授表示,此次座談主題有很高的參考價值,值得進一步探索。何炎泉研究員表示,台灣擁有的書法資源佔整個華夏文明重要的份量,值得好好運用。陳伯伩教授則認為台灣一直以來都是書法傳播的重要樞紐,本次座談更是南台灣一次極具意義的書法盛宴。林俊臣教授則認為,透過活動,讓不同學術背景的學者能沒有隔閡地會商、互補彼此間的想法,本身便賦有意義。主持人陳秋宏教授總結時表示,過程中激發起不少學術議題的火花與碰撞,收獲十分豐厚。

下半場活動為「珍品鑑賞」,由林俊臣教授協同張登凱博士,為本次活動商借渡台書家珍品達70多件,數量之多圍繞整個會場。張博士也介紹每件展品當中蘊含著文人交往、藝術成長及歷史價值。展品包括于右任標準草書及手稿、滿清舊皇孫溥心畬的書畫、目前亦在台大展出百廿誕辰紀念的臺靜農教授作品,以及著名文人書家如彭醇士、陳定山、劉太希和書篆大家王壯為等渡台名家之作。楊儒賓教授更借出他私人收藏—國父孫中山的墨跡,藉此連繫活動所在地中山大學。故宮何炎泉研究員表示,會場中的藏品可媲美博物館等級!與會者可近距離飽游飫看、鉅細靡遺地一睹渡台書家的風彩。

(公共事務組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