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滅之刃》成教案 中山大學與勞博館帶學童「上工」

發佈日期: 2021-12-30
時下最熱門的漫畫《鬼滅之刃》的主角們炭治郎、善逸等人如果在台灣工作,會面對哪些勞動規範?國立中山大學的USR「城市是一座共事館」計畫和高雄市勞動博物館合作,舉辦「上工了!小小勞動知識家」營隊活動,透過國小學童感興趣的話題,帶出勞動權益、工會的意涵及猜選遊戲(旗幟與工會名稱),啟發孩子心中的「勞動意識」。

「透過大家都耳熟能詳的漫畫角色和情節,把勞動相關議題融入,相信更可以引起小朋友們學習的興趣。」擔任講師的中山大學共事館計畫成員蔡明原、張淑雯及林芮君指出,例如《鬼滅之刃》主角之一—炭治郎等青少年們的工作都是發生在半夜至清晨,這是需要商榷的。此外,這次營隊活動分為「勞動者的故事」、「炭治郎組工會」及「手製工會旗」等部分,講師透過老照片、趣味漫畫與猜謎遊戲的方式,逐步帶領學童認識與地方發展息息相關的產業類型及其工作者的樣態。學童先回想自己是否會幫忙做家事、藉以思考「勞動」的意義以及和「勞動者」之間的差異。接著講師以拆船工人與出鐵作業員為例,從他們身上所需穿戴的衣飾配件和工作環境談起,了解勞動事務的艱辛與危險。

中山大學博士後研究員蔡明原表示,計畫團隊成員李怡志等人先針對勞博館的工會旗幟藏品展開調查研究,提出了「大高雄工會旗幟設計與發展研究案」成果報告書,賦予這些台灣勞動史的象徵物深刻的意涵;為讓這些研究成果更貼近社會大眾,再轉譯設計成適合國小學童的教案。蔡明原指出,「勞工」、「勞動」、「工會」、「工會旗」等名詞的意涵對小朋友來說並不容易理解,因此,教案的內容與教學現場的活動設計必須要能貼近他們的生活情境、用其熟悉的語彙,才有可能讓這些看似艱深事物成為感興趣、願意接受的知識。

在手繪工會旗的活動中,每名學童聆聽講師說明工會旗的意義、圖像構成的準則及主視覺的重要性後,進行繪製、切割與刷印等步驟。學童們創意十足,畫出的圖像都和自己的生活、喜愛的事物息息相關,且能做出和工會有關的說明,像是寵物工會、機器人工會、桌球工會等。

台灣唯一一座以勞工為主題的高雄市勞工博物館和長期深耕地方的國立中山大學「城市是一座共事館」計畫共同將地方產業與勞動型態的歷史與發展,透過調查研究、知識轉譯和教學實踐等方式,展現在新世代學童面前,期待「勞動意識」在他們心中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