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反思共學 中山大學辦城中城災後論壇

發佈日期: 2021-11-23
【公事所提供】10 月 14 日凌晨發生城中城火災事件,造成嚴重傷亡,除了相關單位積極處理事後的補救與修復,與城中城距離最近的高等學府—國立中山大學,也認為應在事件後嚴肅思考都市轉型、社會正義及弱勢族群居住權等議題。中山大學公民社會與民主創新共學群、中山大學 USR「城市是一所共事館」計畫共同主辦「2021 城中城火災後的在地反思論壇」,邀集相關領域的多位學者專家、非營利組織工作者和社區代表,組成兩個場次的論壇,分別從宏觀及微觀的角度,來共同探討城中城事件所引發的在地思考。

論壇由公民社會與民主創新共學群召集人、公事所教授兼所長彭渰雯開場。她指出,中山大學在地理位置上與鹽埕區相鄰,過往也有許多師生團隊進駐投入鹽埕地區發展,然而,對於最弱勢也最難以介入的府北社區,在尚未發展出相對應的策略前就發生了憾事,因此透過此論壇來深入探討與思考未來大學可以著力的方向。

第一場次「從城中城看都市發展與社會正義」由中山大學政經系助理教授陳若蘭主持,邀請專家學者從後工業城市的轉型、住宅正義、社會福利及地區文史發展等角度闡述此事件的反思。中山大學公事所助理教授游尚儒強調,城市轉型是包含經濟、社會、文化與政治重組的過程,不能只看華麗的表象或背景,而應思考背後忽略遺落的族群,避免造成區域差距的擴大。

打狗文史再興會社理事陳坤毅則藉由多張珍貴鹽埕地區歷史照片,分享鹽埕隨著高雄的建城與都市化移轉發展,由繁華到衰頹而後再興的歷程,提醒聽眾對城市發展的想像不應是一味剷除既有產業和地景,許多和城中城一樣窳陋的空間和產業,若能早點介入轉型升級,其實可以兼顧文化保存與具有地方性的發展。長期關注弱勢住宅議題的崔媽媽基金會執行長呂秉怡,呼籲應創造具高雄在地性的產業與居住正義。他說,過去20年高雄因為房價沒有北部高,也相對忽略社會住宅的需求,城中城事件迫使市府有理由重視社會住宅,但都市更新不是只有拆除重建,可以多用整建維護的工具,甚至搭配以房養老和包租代管的策略,兼顧都市紋理和住宅正義,而這迫切需要的是市府跨住宅和社福局處的合作思考。

駐點服務城中城弱勢住戶的人安基金會高雄平安站站長林松柏,則分享了與城中城住戶互動的經驗,指出城中城住戶之間協助取餐、互助的照顧網絡其實存在,「我們與街友或蝸居族可能只有一線之隔」,應避免汙名與歧視。除了住宅問題外,如何透過部門間的合作,提高居民的就業工作機會,也是解決弱勢問題的關鍵,亟需社會網絡的每一名成員的努力。

由「USR 城市是一座共事館」共同主持人、中山大學社會系副教授王梅香主持的「鹽埕的公民社會治理網絡」場次,則邀集了鹽埕在地團體以及社區工作者,包含鹽埕研究所所長蕭清元、府北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賴建全、新濱碼頭藝術學會藝術家李珮瑜、中山大學 USR「城市是一座共事館」計畫共同主持人李怡志,分享他們的努力。賴建全理事長與蕭清元所長分享了他們凝聚與復興鹽埕鄰近社區與商圈的過程,打造出「七福商店街」和「奶茶一條街」等活動,雖然挫折失敗幾乎是常態,但也逐漸獲得店家迴響及加入。李珮瑜藝術家則分享她作為鹽埕長大的青年,如何以創作者角色回到阿嬤經營商店的凋零市場,運用藝術創作和數位影片為媒介在不同世代間創造互動,也紀錄了曾經繁榮的過往。

李怡志談及中山大學 USR 計畫在高雄旗津、鼓山、鹽埕地區的長期耕耘,希望透過學校師生團隊的力量保存、紀錄並再現邊緣社區的文化風貌。在與談人及聽眾的問答交流中,如何擴大城中城拆除重建計畫的公民參與,以及中山大學於地區營造中的角色,成為主要探討的議題。中山大學師生團隊透過計畫進駐社區舉辦活動,創造的成果究竟能生根永續還是曇花一現,也值得深省。王梅香副教授在結語中回應,這些問題確實是參與計劃的師生也持續在討論與反思的,但相信所有為著社區的努力會逐漸累積,也樂觀的期待未來大學與社區能有更深的互動,創造更多的可能性。

(公共事務組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