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學年度傑出校友系列報導》黃銘文:專業創新 迎向未來

發佈日期: 2021-10-22

類別:工商菁英類
系級:化學系學士班84級、碩士班86級
現職:濾能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暨董事長

黃銘文2014年創立濾能股份有限公司,研發生產半導體級化學濾網及移動式微污染濾淨設備,產品主要應用在半導體先進製程,已成為半導體科技大廠的緊密夥伴。2018年獲頒第15屆國家品牌玉山獎最佳產品類,2019年榮獲經濟部第42屆創業楷模獎。2020年新冠肺炎蔓延,濾能公司參與國家防疫,陸續捐贈「組合式獨立隔離艙」及「正壓檢疫亭」為台灣防疫貢獻心力。黃銘文董事長響應政府根留台灣政策,2021年斥資4.3億元進駐台南科學園區,投入綠色產業。目前擔任化學系系友會會長,與母校產學互動緊密,引進業界資源,並提供中山學子就業機會。

【校友服務中心提供】選擇專業的理由有很多種,源自於興趣的選擇永遠是最有力的。高中時期黃銘文最擅長的學科是數學和化學,他覺得對化學更有興趣與天份,後選擇進入中山化學系。樂觀開朗的他說自己大學成績平平,但過的很精彩!「印象最深的是大化盃桌球比賽,拚了命練習到半夜,雖然沒有得到名次,但無論做什麼事,士氣都很高。」

黃銘文研究所進入化學系謝建台老師實驗室,研究低溫探針質譜。當時看到實驗室裡有一箱荒廢許久的探針,覺得放著可惜,就動手加以改良,也完成了碩士論文。「我好像對廢棄物利用蠻有天份的」,他幽默地說,也同時感謝指導教授,「放手讓我們自主學習,嚴格要求實驗的過程和結果,奠定學生紮實的專業基礎。」

黃銘文2000年進入台積電工作,在無塵室進行微汙染分析。他發現,送到實驗室的樣品常因為兩、三個污染因子交互作用,導致製程工程師無法解決處理,學習到從不同角度去分析問題,「書本教的是專業的知識理論,現實中則會遇到交錯複雜的問題,從多個角度去思考分析,能幫助釐清問題癥結,找到解決方法。」

隨著半導體製程不斷進步,無塵室的微汙染控制也更為嚴格,「我蠻有好奇心,會追根究底去鑽研一個問題,也喜歡不同的挑戰,不怕嘗試新事物」,黃銘文覺得未來會有「滿坑滿谷」化學濾網的需求,想做些不一樣的事,於是他離開人人稱羨的台積電,進入製造濾網領導品牌的外商公司擔任副總經理。

當時,傳統式的濾網是金屬外框與濾網一體成型的組合,為了把洩漏率壓到最低,框體和濾網黏合得非常緊密牢固,顧客常反應汰換濾網很麻煩,必須連框帶料整組報廢,拆解回收困難,非常不環保,黃銘文因此思考環保濾網的可行性。他設計一種抽取式濾網模組,框體可重覆使用,容易更換又兼顧環保,創新設計顛覆傳統濾網概念。但他的創意不被看好,總公司沒有採納,黃銘文看重抽取式化學濾網的未來性,有極大商機,加上想為台灣的環境保護盡點心力,決定跳脫出原本的框架,毅然投入創業。

創業的資金是首要之務,黃銘文大方分享募資心得,「第一是設定自己想找的投資人是那一種,第二是本身學經歷是否有辦法說服投資人」,他強調,十幾年來他參與到台灣半導體發展所有重要的歷程,累積了足夠的專業深度,也完整瞭解濾網製造產業,更重要的是高度的熱情與信心,因此成功說服投資人。

黃銘文坦言,創業是拿著生命在拚搏,要為所有員工和投資人努力,「很辛苦,前三年一直燒錢,差一點就要解散公司!」他很感謝公司的大股東新加坡道益公司的蘇先生,從一開始挹注資金,在沒有獲利的情況下,仍然繼續投資。他也感謝太太楊淑芬女士,是他化學系的學妹,與他攜手走過創業的道路,「老婆很瞭解我的個性,相信我可以接受不一樣的挑戰,很感謝她一路的陪伴!沒有她的支持,不會有今天的濾能!」

「go clean, think green」這個初期員工發想出的標語,是濾能的核心價值,希望做到潔淨的境界,友善地球,進而創造出客戶、公司、環境共贏的局面。歷經草創期的艱辛,濾能陸續交出漂亮的成績單,榮獲第15屆國家品牌玉山獎最佳產品類、第42屆創業楷模獎,隨著半導體產業南移,也積極布局南部的服務版圖。黃銘文長期與母校中山大學產學合作,技術市場發展與國際能見度有目共睹,也獲得學校的重視與支持。由中山大學黃義佑副校長主持的南科管理局招商專案,中山產學處計畫團隊全程輔導濾能公司於南科園區的入駐申請,也順利於2020年通過科技部南部科學園區投資案,2021年位於南科、佔地2000坪的研發生產技術中心動土興建,濾能跨步邁向嶄新里程碑。

黃銘文在發展事業同時,不忘盡到企業的社會責任。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濾能聯合其他廠商捐贈可移動式的隔離檢疫亭給各大醫院,保護第一線醫護人員免受病毒感染的風險,為國家防疫盡一份心力。

走過台灣半導體產業高速發展的年代,黃銘文認為未來仍充滿機會,尤其環保永續已成為全世界的主流價值,有更多新興的領域等待年輕世代的發掘與投入。他鼓勵學弟妹在學期間,多培養跨領域的學習能力,將興趣轉化為熱情,把熱情付諸行動,用創新創意走出不一樣的道路。此外,培養外語能力,利用學校的出國交換計畫,到國外體驗學習,也能拓展國際視野,勇敢的走向世界、迎接未來。

(公共事務組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