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彼得大帝到普京總統 吳玉山榮譽講座剖析俄國歷史

發佈日期: 2021-01-11
國立中山大學政治研究所邀請中央研究院院士、政治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同時也是中山大學政治所榮譽講座教授吳玉山,分享俄歐關係與最近五個世紀以來的俄羅斯歷史。吳教授介紹了俄國從彼得大帝以來,到目前普京時代的四次循環以及最近的事件,內容風趣幽默,吸引聽眾全神專注。

俄文流利的吳玉山榮譽講座教授回憶,自大二起他對俄羅斯歷史與文化就產生了濃厚興趣。他的研究領域包括兩岸關係、俄羅斯及東歐研究、前社會主義國家政治與經濟轉型比較研究、族群政治及國際關係理論等。截至目前為止,他共已出版 24 本中英文專書,並發表了 150 餘篇中英文期刊與專書論文。

「台灣對於世界的了解主要是透過西方媒體」,吳玉山榮譽講座教授指出,因為如此,難免也吸收了西方的觀點和刻板印象,「但若想要了解俄羅斯跟歐洲、西方,甚至是整個世界的關係,缺少了俄羅斯本身的觀點,就是拼圖缺了一塊。」吳講座試圖補上這一塊圖像,為參與者介紹俄羅斯民眾對於自己國家的看法。他以2014年俄羅斯兼併克里米半島亞的事件為例指出,西方媒體將它定義為「併吞」(annexation),暗示俄羅斯是用非法方式征服1991年蘇聯解體後,屬於烏克蘭領土的克里米亞半島。「但克里米亞地區在歷史上屬於俄羅斯的一部分,而非烏克蘭」,吳講座強調,俄羅斯裔佔克里米亞人口的大多數,當地公投的結果也顯示,絕大多數選民贊成脫離烏克蘭加入俄羅斯。「雖然這個公投是在俄羅斯的控制下所進行的,但即使不是這樣,相信居多數的俄裔也會贊成脫烏入俄。」

吳講座表示,從彼得大帝到現在的普京總統,可以將俄國分成四個重複循環時期,每個循環的開始都是因為受到西方思潮影響而促使俄國進行改革,接著國家進入保守階段,最後以俄國的崩解為循環的最低點。為了跟西方競爭,俄羅斯一直以來都在學習西方科技、制度與思想;在歷史的各個循環中,俄羅斯向西方學習,「但只學了一半」,學習的結果並沒有產生西方式的體制,而是創造出帶有強烈俄羅斯特色的混合體系。這種俄羅斯式體制開始的時候會展現若干功效,可是在高度競爭壓力之下,弱點逐漸顯現,最後終於導致崩潰而結束一次循環,例如1853年的克里米亞戰爭、一次大戰期間俄羅斯帝國的崩解,以及1991年的蘇聯解體。

根據吳講座的觀察,冷戰結束、蘇聯解體之後的這30年,俄羅斯又出現了類似的重複模式,所以這個階段可以視為俄羅斯第四次的歷史循環。俄羅斯聯邦首任總統葉爾欽親向西方,推動採用資本主義體制,民主化以及半總統制。不過,葉爾欽「震盪療法」所造成的經濟代價和民主制度初期的混亂,證明了第4次循環一開始就面臨困局,於是又使得俄羅斯逐漸與西方國家疏遠。在普京總統的統治下,俄羅斯又一次扭曲西方概念,採用實際上是以國家權力為優先的「主權民主」威權體制,壓制個人自由和反對派聲音,強調總統的個人權力。在國際關係方面,原本和西方同步調的俄羅斯再將重心轉向增強國家實力,對喬治亞與烏克蘭採取軍事動作,並將軍事力量投射到敘利亞。

至於俄羅斯的未來將何去何從?第四次循環是否將會落入同樣的歷史模式?俄羅斯今年剛通過一項憲法修正案,同意讓俄國總統普京2024年現任期滿後,可以再競選連任兩次6年任期,一直到2036年。吳講座強調,「如果他做到2036年,那2000年上任的他將實質統治俄國長達3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