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翻譯、訪談與生命敘事 跨國研討零時差

發佈日期: 2021-01-11
【人文中心提供】國立中山大學人文研究中心舉辦「記憶、翻譯、訪談與生命敘事」國際學術研討會,研討會聚焦「記憶」、「訪談」、「翻譯」,臺灣首次將三者共置於生命敘事的框架下論述,尤其是「訪談」本身成為研討議題,可謂創新之舉。現場除臺灣專業領域學者與會,馬來西亞、日本學者也以視訊同步發表,學術熱忱不因疫情阻絕,跨國交流討論熱烈。

「記憶」是近年國內外學界相當重視的議題,不僅是在回顧以往歷史所造就的創傷時,諸如集體記憶、人民記憶等概念,有助於彰顯歷史的暴力與考掘被壓抑的聲音。在訪談領域中的重量級學者單德興提到,訪談(interview)充斥於現代人的日常生活中,在時光流逝之後,後人對歷史的追溯,已沒有當事人的經歷,僅能藉由當事人的口述或遺物拼湊,訪問或口述歷史即其中一種呈現「記憶」與「後記憶」的文本。然而,被訪談者的生命經驗,由訪談人「所欲知」的「歷史想像」介入,再記憶出來,記憶可視為回憶者對往日時光的「翻譯」,訪談也是藉由敘事重述生命經驗,當然也是一種翻譯,這也使得本會議主題的「翻譯」成為時光命題,充滿歷歷在目的往昔。透過翻譯的辯證,反省了跨文化的語言轉譯所為何事,更通過觀察詮釋對原作的越界現象,展開對語言之所是的追問。

此外,中山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教授孫小玉發表「瞬間與恆常間的辯證:訪談、記憶與生命書寫」,探討訪談作為生命書寫與質性研究的論述工具時,如何在不同時空情境中穿梭往來並喚起如夢似幻的記憶,又如何在「說似一物即不中」的語境再現或再創「生命」。「翻譯」的議題則邀請來自東海大學潘怡帆教授及淡江大學熊婷惠教授進行探討,透過布朗肖對翻譯的辯證,不僅再度反省了跨文化的語言轉譯所為何事,更藉由觀察詮釋對原作的越界現象,展開對語言之所是的追問。翻譯理論中的功能對等角度來討論賀淑芳小說《湖面如鏡》在透過翻譯進入英語世界中產生的變異。

本次研討會因疫情影響使用線上視訊跨國交流,綜合討論熱烈,每位學者研究專業不一,卻都能以不同視角展開精彩的對話,透過主題式的探討,使與會者能夠共同激盪出新的思考。現場人文中心也藉研討會發表出版4本相關議題新書書訊,包括《記憶政治》、《訪談的技藝》、《明而未融:抒情美典的詩思》及 《譯辯:班雅明與布朗肖》,並邀請作者分享心境歷程。

(公共事務組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