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提供】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現象學與人文科學研究中心辦理「從臺灣探討跨文化的潛力與艱難,以海德格為觀察線索工作坊」。兩場次工作坊分別探討德國哲學家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何謂『跨文化』」的思想本質與思考模式,以及透過「跨文化」此一議題延伸至如何思考並展現台灣自身的「跨文化」潛力。工作坊邀集中外學者齊聚一堂,現場思想交鋒、激盪精采火花。
工作坊第一場次邀請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的德籍研究員何乏筆(Fabian Heubel)與輔仁大學法文系的法籍助理教授何重誼(Jean-Yves Heurtebise)共同討論此一議題。現場討論中國學者夏可君《一個等待與無用的民族:莊子與海德格爾的第二次轉向》,「如果受到莊子影響的海德格在爾後也接受了納粹的思想,那是否莊子也是納粹的呢?」此一發問引起了非常大的迴響與全場與會者關注,何重誼除了延續先前對於海德格和納粹之間的關係討論外,更重新思考了海德格思想裡,歐洲中心主義歷史對於思考跨文化時所帶來的限制,於此要如何思考東西方跨文化之間遇到的困境。眼見當代中國學者對於海德格的接受、中國大陸政治之間的情勢,何重誼拋出「現在是中國的海德格時刻嗎?」此一問題,引發了中山大學哲學所教授宋灝(Mathias Obert)和其他與會學者關注。
第二場次的討論聚焦「台灣」-擁有不同時期移民帶來多元文化的島嶼,如何思考台灣跨文化的潛力。清華大學哲學所教授楊儒賓引言後,何乏筆悲觀地表示:「台灣錯過了自身跨文化的時刻」,他認為港台新儒家所帶出的自由主義與儒家之間的對話之後,在現今的世界情勢與人文思潮已邁向兩極化,極少能夠帶來互相溝通的方式。何重誼在對談中提起現在極為敏感的「去中化」議題,他認為「中國中心主義」是一種近似於宗教的傾向,而「去中化」在台灣代表的是將中華文化世俗化,去掉宗教性質的政治,因而文化得以彰顯自己的跨文化特質。
在該場次中,與會學者加入議題交流討論,各方思想激盪,也顯示在台灣這塊多元文化滋養的土地上,孕育與涵納各種不同意見的可能性,現場交流探討踴躍,眾人意猶未盡,更相約再次於學術與當代議題思想交鋒。
(公共事務組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