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草不鏽區 中山高美館跨界課程展成果

發佈日期: 2020-12-31
【校園記者劉若方崢採訪報導】高雄前鎮與草衙曾因外來人口聚集兼勞動力重鎮而興盛,然而受台灣經濟轉型影響逐漸沒落。為助力前草復興,國立中山大學品創基地與高雄市立美術館師資群合作開設「城市藝術場域探索與實踐」課程,舉辦「前草•後工業鏽區的藝術基因圖」展覽,師生至前草地區開展實地田調,自發地回顧當地歷史,以藝術為媒介表現前草未來的可能性。

「前草•後工業鏽區的藝術基因圖」10展品議題囊括前草的都市空間、產業變遷、個人與城市之間的關聯性等多重元素,試圖呈現新生代眼中不一樣的前草。如《前進草都,草尋繁華》著眼於前草地區曾經的王牌產業-拆船業,學生收集船隻零件、錄下金屬碰撞和港灣地區的聲音,營造出昔日的海港邊,人與金屬共同運作、生存的感覺。而《今日銀夜中》則關注前草被暱稱為「銀座街」的商店街,學生深度訪談在地商家,了解商家與本地人生活的密切關聯,在中山重現3間目前仍在銀座街營業的商店;同樣聚焦銀座街的《沉睡的半身》則以影像的方式,力圖再現往日的繁華。

《繁華都是夢》藉助同心圓的呈現手法,同時展示前草地區的歷史脈絡,以及個人家族在時代洪流中的發展。《繁華都是夢》組員、企管系大三的劉竣嘉提到,因為小組成員中,高美館志工孫寶鳳阿姨恰巧對前鎮歷史較為熟悉,分享前鎮往日朱家和張家地方勢力,組員都覺得非常新鮮有趣,因此在前去張家祠及朱家古厝實地調查後,決定透過照片和旁白的形式,傳遞那段特殊的歷史,以及兩家勢力的興衰過程。

「城市藝術場域探索與實踐」指導老師、中山大學西灣學院助理教授趙可卿表示,前草地區其實和夢時代商圈只隔一條街,但無論是在地高雄人或觀光客皆不常至此。趙可卿希望藉由藝術方式重新呈現前草地區,「讓大家不覺得它是一個生鏽的區塊」,同時也讓更多人知道前草地區,發現這個其實有著興盛歷史的「被遺忘的角落」,走進前草、觀察前草,理解並認識高雄的歷史。

(公共事務組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