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系列》獎盃後的陰暗 邱花妹談和平獎爭議

【教發中心提供】中山大學教務處教學發展與資源中心舉辦「諾貝爾獎系列講座」,社會科學院邀請中山大學社會系副教授邱花妹講演「遞送食物,助益和平?—2020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世界糧食計劃署」的貢獻與爭議」。邱花妹首先回顧過去15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與獲獎內容,解析諾貝爾和平獎分別授予在區域衝突、戰爭和平、維護人權與環境保護等不同領域做出貢獻的組織或個人,並對今年諾貝爾和平獎得獎的意義與相關爭議進行深入解析。

今年諾貝爾和平獎得獎組織為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World Food Programme,縮寫WFP),邱花妹分析,今年世界糧食計劃署得獎的意義在於,近年全球區域戰爭不斷,戰火下飢餓人數持續增加,世界糧食計劃署因致力於戰爭區域的人道救援、糧食運送而備受肯定。邱花妹指出,戰爭下挨餓的人民只能跟著軍隊走,或是藉由性交易獲取食物,而世界糧食計劃署消除飢餓的舉動,有效避免飢餓成為戰爭衝突的武器。今年和平獎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因為疫情的影響,使得運送過程還需防止疫情擴散,因此十分艱辛。邱花妹也分享世界糧食計劃署得獎感言中,讓她印象深刻的其中一段:「在疫苗還沒有發明之前,食物就是最好的疫苗。」飢餓地區當然也會受到疫情衝擊,但他們必須要先吃到飯,才能解決眼前最急迫的需求。

飢餓地區在收到糧食後如何達成永續的自給自足,也是世界糧食計劃署的目標之一。邱花妹說明,遞送食物僅是短期表現的救濟,長期目標除了達成區域和平外,救濟後的恢復重建也是重點,才能讓該地區在面對下一次的衝擊時能快速恢復。緊急救援與長期目標都是世界糧食計劃署的工作重點。

但世界糧食計劃署得獎也引發許多爭議與質疑。邱花妹舉例,有些人認為世界糧食計劃署只是拿錢辦事,諾貝爾和平獎的獎金應該給其他更需要這筆獎金的候選人,而不是頒給已經有穩定資金來源的世界糧食計劃署。而世界糧食計劃署在遞送食物過程中也產生些許質疑的聲音,邱花妹解釋,進入戰火頻繁的區域需要與在地政府打交道才能順利進入,這意味著需要與貪腐的官僚共處與合作,糧食最終是否送到真正需要的人民手中是無從得知的。食物遞送前線的性醜聞也讓世界糧食計劃署猶如芒刺在背,例如頒獎前三週前才剛在烏干達發生類似案件,這些得獎背後的陰暗面,也值得大眾關注反思。

(公共事務組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