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寫作再現真實 「觀察力」成必備軟實力

發佈日期: 2020-11-27
【校園記者黃婷容採訪報導】擁有觀察力才能發現問題。隨著傳播媒介快速發展,閱聽人容易「弱化」注意力及耐心,學習如何細心觀察生活中的轉瞬變化,成為現代人的必備軟實力。國立中山大學西灣學院與秘書室公共事務組合辦「兩工新聞報導人」跨域工作坊,透過「新聞、攝影、文學」三類傳媒,剖析觀察力如何轉換真實生活中不同內容,並呈現於各式媒介中。

「媒體是製造業嗎?」中山大學行銷傳播管理研究所所長蕭蘋探問學生新聞與真實之間的關係。蕭蘋教授提到,「新聞是媒介的真實再現,而非呈現」。新聞的產製過程,首先將利用建構論、鏡子理論等方式進行觀察,詳細勾勒事件的樣貌,接著再以編碼與解碼的程序,利用符號與文字搭配整合,使事實再現給閱聽人。她指出,大眾媒體是維繫民主社會的存在,嚴謹細膩的觀察是一連串動作的主要核心,實踐於事實的蒐集與獲取。

同樣是利用文字作為主要溝通媒介,主辦單位也邀請《報導者》資深記者房慧真,分享建構一則深入人心的報導文學時,如何於田野調查的過程中運用觀察力,嘗試接近陌生卻適合的採訪對象,並順利找尋「刺點」。房慧真回顧過去多元的經驗歸納一個重要心法,「與其學會怎麼發問,不如先磨利觀察」。她提到,捕捉畫面感是描寫細節的不二法門。例如到了一個陌生環境時,房慧真習慣觀察「每個人的鞋子」,因為她認為,每雙鞋子的新舊好壞、沾染的汙垢或泥濘,都可以成為初步判斷對方生活習性、工作的依據。報導文學做為描繪真實事件的寫作體裁,作者須養成敏銳的觀察並以主觀視角,嘗試有效地解釋眼前事物的全貌給讀者。

房慧真更鼓勵師生從日常培養觀察力,時刻運用「我看到了什麼」取代「我覺得什麼」,以現象代替形容詞,此心法除了減少個人主觀可能帶來的屏蔽性,更能試圖靠近冰山理論中,那8分之7潛藏在水面下的內在經驗、觀點與感受。

而將文字圖像化最佳的工具即是攝影照片,攝影最重要的兩大元素分別為時間與空間,兩者相互搭配,才能建構具有真實性與感染力的圖像。《報導者》攝影主任余志偉表示,影像上的主題企劃可以透過觀察力區分為兩大題材。在新聞攝影中,拍攝者須從社會與個人之間,觀察故事的全貌並且從中攫取議題,最終拍攝符合新聞要素的攝影照片;反之,藝術攝影則建立於藝術家運用敏銳的觀察挖掘社會問題,接著延伸成企圖探討的現象。余志偉也提到,「現在的世界是紛亂的,充斥著許多雜音。最主要的是,要以何種視角觀看整個世界」。

(公共事務組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