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成為拖延大師 掌握四大要點告別拖延症

發佈日期: 2020-07-16
【校園記者吳友文採訪報導】最好的時間管理不是善用每分每秒,而是衡量自身專注力後,依事情的輕重緩急分配時間。中山大學領袖社邀請在3個月內考上公職、曾任千人活動總召兼主持人的廖元鵬,來校分享如何告別拖延症,並列出4大要點鼓勵學員踏出行動的第一步。

談到排工作計畫表,廖元鵬表示,相較於以時間分配工作項目,他更喜歡優先考慮專注力,依生產力多寡去分配一天的工作量,他認為人不是機器,須排入適當的休息時間,及在不同的時段,安排不同的工作量,這有助高效達成目標。

為幫助學員改善拖延症,他分享「人生格子圖」工具,請大家在紙張上填寫人生重要目標,課程結束後將此張紙貼在房間顯眼處,每過一星期,就塗滿一格,藉此感受時間的流逝,警惕自己不應浪費時間。

對於事情的重要程度及緊急程度,他表示,可分為「重要且緊急」、「重要且不緊急」、「不重要但緊急」、「不重要不緊急」,提醒學員打破既有迷思,最應在乎的不是「重要且緊急」的事,而是「重要且不緊急」的事。他分享,拖延者的頭腦裡都住著一隻即時行樂猴和一隻恐慌怪獸,多數時間由猴子掌控,牠以「做輕鬆簡單的事」為原則,只有在待辦事項截止時間快到時,恐慌怪獸才會嚇走即時行樂猴,由理性的一面完成待辦事情,但重要且不緊急的事並沒有期限,若未將此事放在心上,它會被埋沒在眾多瑣事中,永遠不會被完成。他提醒同學應將高度專注力時段,放在「重要且不緊急」的事上,投資於自我成長,而非一輩子都在完成別人給的交辦事項。

廖元鵬進一步提出,人的行為有60%會被習慣控制,而要養成習慣有4大要點,他舉一個例子,若要養成跑步習慣,第1步是「提示需顯而易見」,意即將跑步鞋放在每天必定會經過的走道,時刻提醒自己今天要跑步;第2步是「讓習慣有吸引力」,像是去健身房使用跑步機時,可以邊跑邊追劇提升運動興趣;第3步是「讓行動輕而易舉」,將運動要攜帶的水壺、毛巾放在隨手可得處,想出門運動時就不需花太多時間準備出門;第4步是「獎賞令人滿足」,給自己設定目標並給予獎勵,例如跑幾公里就可以買新的跑步鞋等,執行這4點,每個人都可以養成好習慣。

(公共事務組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