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封後首場新冠肺炎研討會 中山大學登場

發佈日期: 2020-07-10
國立中山大學毒藥物技生醫快篩科技研究中心今(10)日舉辦「新型冠狀病毒流病、防疫暨快篩技術研討會」,中心主任謝建台指出,此次會議結合生物科技、氣膠科學、電機通訊及公共事務領域,為台灣解封後的第一場相關會議,也是南部的第一場以新冠肺炎為題的研討會,別具意義。台灣的研究能量與執行力一向不容忽視,面對此次疫情時,更展現了強大的研究與防疫實力,是其他國家學習的榜樣,期能透過學術與臨床醫學界的相互激盪,迸發更強大的研發能量,對國家社會有所貢獻。

中山大學西灣講座、電機工程學系教授洪子聖表示,隔空監測病患呼吸與心跳等生理訊號主要運用影像或雷達技術,影像技術有侵犯隱私疑慮且無法隔著衣物進行偵測,雷達技術雖無上述問題,但需要先克服靈敏度、線性度與解析度等三大技術障礙,導致傳統生理雷達發展迄今將近半世紀始終無法普及於醫療用途,直到中山發明「自我注入鎖定雷達」才露出曙光,並迅速展開商業應用。團隊已打造全球第一套「非接觸式生理感測系統」,可24小時遠距偵測患者的呼吸、心跳及體溫,還能協助醫院遠端監測病患生理情形,降低交互傳染風險。

在COVID-19快篩技術方面,中山大學醫學科技研究所副教授楊閎蔚團隊藉由自主開發的高催化力奈米材料與生物分子塗佈技術,獨創「超靈敏易測瓶」(EasyVial),大幅縮短原本傳統酵素結合免疫吸附分析法(ELISA)所需數小時的檢測時間,無須到醫院、也無須任何專業人員儀器採檢,只需滴入一滴全血,即可在15分鐘內,及早篩出血液中僅含微量 IgM 抗體的「早期無明顯症狀感染者」、提早隔離,大幅減輕醫護檢測人員負擔,同時降低感染風險,未來希望能落實到個人化與社區檢測。

清華大學生物工程醫學研究所教授鄭兆珉則剖析SARS-CoV-2 抗原試片使用側向流免疫層析技術原理,希望作為臨床醫師在照護新冠肺炎病患時,快速預測病患病情嚴重程度的工具。此外,也根據側向流免疫層析技術,開發檢測目標為病患血清中細胞激素介白素 6(interleukin-6,IL-6)的檢測試片。研究指出,在病情嚴重的新冠肺炎患者體液中含有較高的 IL-6 蛋白,IL-6 在呼吸衰竭、休克和多重器官衰竭扮演重要角色,甚至於引發細胞激素釋放症候群。因此,以 IL-6 作為快速檢測試片之目標生物標記,有助於預測病情發展。高雄醫學大學感染內科博士後研究員余靈珊也已開發出一套針對 N,S,orf1a 基因做偵測的核酸試劑,試劑於五月底完成美國快速專利案,並與產商開始進行量產與法規的相關測試。目前也與台積電合作進行第一階段生醫晶片的測試,預計在接下來三年內,進一步研究並開發目標為針對定溫化學合成開發出單次多項檢測的生物晶片,並與生物資訊學、機器學習以及物聯網的技術進行攜帶式儀器進行整合。

針對醫院立場的控管與防疫觀點,高雄榮民總醫院副院長陳垚生強調,這是一場截然不同形式的全球性戰「疫」,對抗著看不見的敵人,也不知道何時會遭受病毒攻擊,甚至還可能輕易地成為病毒的傳播幫兇。這場戰役,未見砲火血光,卻攪得受襲國家人民傷亡累累、社會動盪、全球經濟也瀕臨崩潰;更令人心驚的是當前尚看不到戰役的盡頭。高醫感染管制中心主任林俊祐則從感染管制的角度看快篩技術的需求。他表示,在決戰境外(防堵)與社區早期偵蒐階段,快篩試劑的開發與應用扮演關鍵的角色;即便是在萬一疫情擴大的社區減災階段,快篩技術的運用仍有極大的需求。就感染管制的立場而言,快篩技術的需求無非是要「精準、快速、價格合理」。

中山大學氣膠科學研究中心主任王家蓁以「病毒氣膠的傳播及預防」為題說明,最新研究已發現 SARS-CoV-2 能夠以極細微的氣膠形式於空氣中傳播,特別是在無症狀的COVID-19 患者在不知染病,且未配戴任何防護口罩或防護措施下,病毒即可能隨著呼氣氣膠釋放到環境中。隨著時代演進及量測微米及奈米等微細顆粒的技術日臻進步成熟,近 20 年間實驗所量測的呼氣氣膠皆一致性地指出,其大小以 1 微米以下的微小氣膠占最大多數。當含有病毒的微細氣膠一但經由患者呼氣釋放到環境中後,不僅能夠在空氣中懸浮更長的時間,也因而更可能傳播到比 WHO 目前所建議的安全社交距離更遠。

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副教授吳偉寧則從社區防疫的觀點指出,許多國家所推行之社區防疫計畫,有助於疫病的防治和健康的促進,但往往因為民眾的使用動機及風險意識不足,而對於此類計畫的推行成效產生負面影響。他認為,應透過公共治理觀點,發展公、私部門與社區、非營利組織發展的參與治理的網絡關係,來強化社區的風險意識與參與,進而提升社區防疫能量。

本次研討會邀請中山大學副校長陳陽益、研發長周明奇致詞,各場主持人包括中山大學理學院院長吳明忠、毒藥物技生醫快篩科技研究中心主任謝建台、化學系主任李志聰、醫學科技研究所助理教授陳玟帆、生物醫學研究所教授戴明泓、醫學科技研究所所長莊承鑫、生物醫學研究所所長許晉銓及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蔡錦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