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勝過一切,Just do it 生科系吳長益助理教授

發佈日期: 2012-10-15
生科系吳長益老師的求學歷程與生物科學是息息相關,大學讀中興大學的食品暨應用生物科技學系,研究所則進入台大農業化學所生物化學組進行有關酵素純化與生化分析。畢業服役後到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核能研究所當了近三年的研究助理,主要工作內容是將核能科技應用於生物醫學相關領域,研發癌症及環境毒化物之檢驗試劑等,後來因為想挑戰自己,決定到美國攻讀博士學位。

跟許多留學生一樣,畢業前吳老師面臨到選擇工作的問題,在家庭因素的考量之下,決定將來想回台灣工作。但是在台灣,生物科技產業在研發領域不夠成熟,加上他對教學也有熱忱及興趣,所以吳老師決定往學術界發展,也因此去加拿大做博士後研究。三年後,回到中山大學任教。

教學方面,吳老師說生物科學範圍之廣,所以國外許多學校採取一門課由五、六位老師教授。但中山有些科目是一個老師就要教全部的範圍,因此第一年受課的吳老師必須先自學,熟悉非自己專長的部分,然後才教給學生,所以常常花上許多時間備課;有時候會為了使教學更活潑,他會去連結時事、電影情節或是電視節目像探索頻道等。吳老師指出活潑的教學可以,但是不可能要求老師像藝人般的口若懸河,時間有限下,他更重視專業知識的傳遞,以及關鍵重點提醒,許多知識仍需要同學們自己預習及複習才能融會貫通。許多同學對近幾年很流行的基因改造食物與幹細胞等生物科技議題很有興趣,而對於分子生物學基本觀念卻是興趣缺缺;殊不知若是沒有雄厚的分子生物學背景知識,要想做生物科技的高階應用是不可能的。

吳老師的座右銘,「Just do it,想到就去做,不要淪為紙上對話,只要做了就會有回應,不論是正面或是反面的」、「就像跑電腦程式,有input才會有output」,後來他發現很多事情皆是如此,在合於情理法下勇於嘗試。另一個座右銘便是”自我挑戰,超越自己”,不論是做事或是做人,甚至學習運動方面「今天要學就要盡力做到最好,也許無法跟職業選手一樣,但要有勇於超越自己的學習態度,這樣才會更有趣」。從學生時期開始,吳老師就很喜歡球類運動,籃球、排球、羽毛球,壘球等;此外,滑雪、登山也是他的興趣。除了運動,吳老師也喜歡看書及看電影。看電影常常讓人獲得很多靈感,對吳老師而言也不例外。他認為科幻電影或是小說裡的情節,皆有可能在未來發生,甚至是已在研發中。回憶起高中時總愛看倪匡的科幻小說,當時的小說內容就已經預言了複製人的技術,而二十年後的今天,複製技術也確實存在。

對於想投入生物科學領域的學生,吳老師建議學生自己要思考自己的興趣在哪? 大學時可以多方面去探索: 生態、動物多樣性或是細胞分子生物領域,若是想進一步從事研究領域的學生更要想清楚自己是否喜歡”想問題”以及”找答案”的生活。像他就是不喜歡一成不變”技術員”生活,所以去念博士。當然現今社會能夠學以致用最好,對於不清楚是要朝實務還是學術研究的學生,也許可以先去工作幾年看看自己的性向,在決定是否回學校再進修。其實,實務與研究並非兩條平行線,醫學研究國外就結合得非常好,許多醫生喜歡做研究,白天時看診,到了下午就進實驗室做研究,因為他們也深知醫生一次只能救一、二個人,但是做研究卻可以同時救很多人。

吳老師的研究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希望了解血管生成的分子機制,如此有助於我們解開人類先天性心血管疾病的成因,亦有助於進一步尋求藥物的標靶蛋白以治療心血管疾病或癌症。另外一部分則是探討鋅離子或是氧化自由基對生物器官發育的影響,特別是在心血管發育方面。因此,剛回國半年的吳老師,現在的重心放在如何能讓他的實驗室趕快上軌道。一方面設立實驗室,另一方面利用有限資源指導學生進行實驗。由於實驗室設備價格不斐,因此就要利用各種補助管道去申請經費,以前在國外使用的儀器設備,不太可能在中山全盤複製,只好先和其他老師借用,上線工作,待有初步的成績再進一步申請設備經費補助。相信吳老師的堅持與自我要求,必定能讓國內的生物科學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