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海洋研究新發現! 深海粗鰭魚攜卵罕現台江沿岸

發佈日期: 2020-07-02

【校園記者葉子豪採訪報導】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陳孟仙教授研究團隊前年11月11日獲得一尾體長185公分的深海魚種「石川氏粗鰭魚」,這是漁民在台江國家公園七股潟湖外海所捕獲,經解剖發現其體內孕有成熟且即將生產的水卵,推測牠是為了將卵產在富含營養的台江沿岸而從較深的澎湖水道上游到台江沿岸,此為粗鰭魚生活史研究的重要訊息。
 
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陳孟仙教授研究團隊自2016年起接受台江國家公園委託,調查台江國家公園周邊海域的海洋生物。陳孟仙表示,一般來說,石川粗鰭魚棲息水深可達1200公尺,偶爾才會出現於近海及沿岸。此次研究的新發現為,此尾雌性粗鰭魚含有成熟水卵,並且是在台江沿岸的淺水海域被發現,由此可推測這條粗鰭魚是為了將卵產在富含營養的台江沿岸而從較深的澎湖水道隨黑潮水上游到台江沿岸。她強調,由於深海魚種的生活習性觀察不易,這項全新的發現讓粗鰭魚的生態研究邁出重要的一步。
 
解剖檢視後的粗鰭魚,由海科系廖德裕副教授與海科系大四學生合力製成標本,並在中山大學海洋科學院舉辦的海洋專題展中展出。廖德裕說,他與學生都是第一次處理這類的大型魚種標本,因此對他與學生而言,都是非常新奇的體驗。由於這條粗鰭魚的長度將近2公尺,不同於以往製作標本的魚體長度,因此,製作標本的每一個步驟,都需要考量牠的體型特別「量身訂製」專屬的玻璃缸,以為保存等。海科系學生熊威誠分享,生平頭一次製作長條型深海魚標本,過程雖然繁瑣,但是感覺很新鮮,而且可以從動手製作過程學到粗鰭魚的內部型態構造,從中學習海洋生物知識。
 
展出的粗鰭魚標本獲得廣大迴響,許多民眾對這條長相奇特的深海魚印象深刻,因此,陳孟仙與廖德裕決定將標本贈送給台江國家公園永久保存,目前已在台江國家公園遊客中心亮相、永久陳列,產學合作美事再添一樁。陳孟仙說,與民眾分享海洋研究新發現是一件特別有意義的事,希望藉由這個標本的展出,除了可增加民眾科普海洋生態知識外,也讓大家體會到台江國家公園海洋生物保育的重要性。
 
(公共事務組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