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埕黑白喇」講唱舊歷史 「攪」出左營新生機 

發佈日期: 2020-06-18
【社會實踐與發展研究中心提供】中山大學「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劃」策畫「舊埕黑白喇」《做伙來聽歌》講唱會,結合時代歌謠演唱與地方歷史,活化在地古厝群,中山大學科技部人社計畫左營區召集人、音樂系副教授李思嫺也為此創作臺語歌《舊埕黑白喇》,李思嫺說,全新詞曲和系列舊埕活動,就是和在地居民「烏白抐 (oo-pe̍h lā)」(臺語:隨意聊)後衍生的共創成果,期待未來持續與左營舊城鄉親攜手策畫創生活動,一起「lā」(攪動)出新的「埕」上生機,共創有音樂、有故事、有人文的「舊埕黑白喇」。
 
「舊埕黑白喇」首場活動《做伙來聽歌》特地選在1911年落成、現已109歲的左營「廖家百年古厝」大埕舉辦,身兼插畫家與創作歌手的高閑至演唱日治時期至國民政府來台初期間的台灣歌謠,透過歌曲帶領聽眾一同走入時光隧道,細細品味上個世紀初期的臺語歌曲,以及歌曲背後,在大環境底下,人與土地所交織出的情感與創作意涵。在古厝舊埕的夜晚月光星空下,一首首懷念的歌曲〈牛犁歌〉、〈咱台灣〉、〈四月望雨〉到〈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除了賞析歌曲也同時了解時代先人所經歷的生活點滴。廖家古厝主人廖德宗也親自講述其歷時一年,透過父執輩及地方耆老口述歷史所收集到的日治時期五甲巷的在地常民生活與歷史,喚起了現場無數民眾對左營的舊時回憶與更深刻的了解。
 
為活動打造專屬主題曲的李思嫺提到,創作靈感其實來自一日與舊左營古厝巷居民閒聊時,居民突發奇想提出「希望能有首歌曲來代表舊左營」。李思嫺說,「若看《舊埕黑白喇》字面,一個自帶椅凳到廟埕看黑白電影,聽著大喇叭留聲機轉磨唱盤的時代聲音與畫面,似乎便浮現腦海。」李思嫺提到,左營舊聚落的巷弄裡曾有上百棟密集的閩式古厝,但歷經百年變遷,現完好者僅十來棟。團隊想找回這些珍貴的「埕」上記憶,和街坊鄰里一起共創在地舊埕新生機、新聲音。而「烏白抐」與「opera」、「オペラ」(日語:歌劇)亦有同音異義之妙,透過讀音的巧合,《舊埕黑白喇》希望能將古意盎然的「舊埕」活化成「Goodyard Opera」(「好庭院歌廳」),讓參與活動的人有如置身「舊埕歌劇院」,於此遙想舊日,品味現時。
 
協辦本次活動的「杏福巷子杏仁茶」老闆陳國明認為活動成功將街坊鄰居重新帶回古厝的大埕,聆賞記憶中的老歌謠,也重溫過去兄弟姊妹厝邊隔壁齊聚一「埕」談天乘涼、演奏樂器或觀賞電影的共同記憶,使得「埕」再次成為社區共同回憶、凝聚社區向心力的載體、發生地。
 
(公共事務組編修)
 
【附錄】
 
高雄舊左營一帶目前仍保有許多歷史建物,包括各式廟宇以及閩式百年古厝群,共同處就是在屋前或屋後會有塊「廣場」或「庭院」,稱之為「埕」。這些「厝埕」、「廟埕」,過去作為家族聚會、工作娛樂、共度日常的生活空間,但卻在時代變遷,居住型態轉變以後,逐漸失去功能而閒置沉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