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創生」行腳取經 中山大學「社會實踐共培與交流」參訪見學

發佈日期: 2020-06-15
【公事所提供】中山大學社發中心(SEC)之「社會實踐共培與交流」計畫結合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公共事務研討:地方創生與區域治理」課程,共同辦理兩天一夜的參訪見學,參訪國內中南部共四個地方創生案例,包括台南新化山海屯股份有限公司、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台中豐原公老坪社區產業發展協會及九天民俗技藝團,期能提升對地方創生的知能培養,學習有效連結產學資源。

面對人口老化、城鄉發展不均等地方議題,行政院宣示2019年為「地方創生」元年,「地方創生」既是從日本借鑒,也並非無源可溯,這幾十年以來的社區營造,便是奠定由下而上的根本改造基礎。新化山海屯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許明揚表示,公司在創立之前,便以多年社區營造方式,協助新化在地和偏鄉農村文化發展,目前更秉持社會企業與在地扎根的信念,回饋新化歷史街區和文化保存等地方創生工作。山海屯執行長許明揚坦言,每個階段不斷有大大小小的挫折,也曾動過放棄的念頭,但始終期許自己,「只要有我在的地方,那地方一定更好。」許明揚重燃熱情、投入地方創生,近年更結合不動產運作概念,使老屋文化更有效地保存。對此中山大學公事所副教授王文雄指出,大抵從事地方創生、社區營造的眾多案例裡,有個首要共通點都在於「堅定不移的信念」。

師生團隊也前往南投埔里長青村參訪國立暨南國際大學USR計畫與大地計畫,由暨大副校長孫同文介紹概況。觀光餐旅系系主任戴有德則以「水沙連產學攜手共學──地方產業與鄉村旅遊鏈結發展計畫」之咖啡產業做詳盡解說,並輔以業師沈詠為解說與實際操作,邀請在場學員進行咖啡體驗。接著透過公行所博士後研究員張秦瑞(中山大學公事所博班畢業,郭瑞坤教授指導學生),了解暨大大地計畫第二期本著行動、橋接、地方創生的核心概念與循證治理的理論基礎下,進行前導性政策的倡議發揮,透過學校來橋接更符合地方需求的政策。續以公行所助理教授陳文學細說子計畫「食物銀行在暨大:如何從0到1」,相較於政府委託給暨大統籌與執行之前,更推進了7.7倍的績效,目前每個月約能穩定提供服務南投在地200多戶,約600多人次受惠於食物銀行的協助。

台中市公老坪社區產業發展協會於2012年通過農村再生計畫,幫助社區改善硬體設施與軟體產業發展。近年更結合政府資源,與水保局結合「里山倡議」的理念推動農村再生,是全台11個生態潛力社區(里山倡議示範區)之一。關於推動里山倡議在凝聚共識上是如何推廣、如何溝通?尤其是與在地深耕的長輩間如何協調?公老坪憶及在推動中多有阻礙,特別是青年與長輩間的溝通上,長輩與協會較能取得一致的共識,困難點主要在於人口老化上,如何透過時間慢慢讓離鄉的青年們了解故鄉需要他們。然後,在青年返鄉後,認知的歧異也常有衝突發生,「其間的世代困難,還是得靠溝通一步步慢慢凝聚。」中山大學郭瑞坤教授進一步分析指出,公老坪由里山倡議與農村再生計畫推動了在地產業與發展,其中的關鍵在於政策能不能落地執行。再者,地理優勢上,由於公老坪離台中市近,相對來說,對於返鄉青年更具吸引力。

「九天民俗技藝團」則以在地組織蛻變成企業化經營,將陣頭藝術發揚到國際,更秉持社會服務的精神,輔導陪伴團內由失學、中輟、相對在學業上表現不那麼亮眼的青少年透過擊鼓來學習、進而內化品德教育等,逐漸翻轉他們本來的命運定調軌道。提及實踐教育過程的甘苦點滴,九天民俗技藝團團長許振榮先表示,團內在既定規則下,大多是秉持著家庭式的生活教育,上行下效。很多時候,碰到一些問題,由於並非具強制性的單位,所以孩子發展得如何並不是所能控制的。副團長李光正也提到曾經有一名男學員入團後期狀態逐漸變調,最後堅持脫團離去,不久後得知男學員誤入歧途導致發生憾事,團長為此自責不已。兩人認為「地方組織雖貢獻教育,在政策面仍還需要政府協助。」

【附錄】

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實踐與發展研究中心(SEC)之「社會實踐共培與交流」計畫,主要以大學、產業及社區組織為主軸,從「知能培養提升」、「產學資源連結」和「經驗交流與典範學習」出發,此次委請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承辦兩天一夜的參訪見學,邀請本校USR、相關社會實踐團隊人員以及相關課程師生等,參訪國內中南部地方創生案例,期透過實例參訪,了解產、學、社區團隊如何從不同角度出發,進而培力合作,達到三者共構的循環模式,實際解決在地社會議題。

(公共事務組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