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與家庭重修舊好? 心理師教「安全堡壘」重建信任

發佈日期: 2020-05-18
【校園記者李侑芸採訪報導】中山大學諮商與職涯發展組近日邀請諮商心理師張綺瑄來校分享「家庭會傷人─如何從原生家庭療癒自我」,張綺瑄分析,父母與孩子關係交惡主要是因為父母的教養方式、家長關係的困境,及家庭發生重大事件等3個面向,現場並透過引導協助師生員為自己建立「安全堡壘」,有助於解開對家裡不諒解的心結,重建或增進與原生家庭的信任關係。

張綺瑄表示,以父母的教養方式來看,過度的體罰除了會造成孩子的心理創傷,同時也會對大腦結構中的情緒腦(杏仁核、海馬迴、下視丘部分)帶來過度的警覺與敏感,抑制了理智腦區塊好好發展的機會,使得孩子在情緒的控制上略顯無力,讓情緒支配理智。另外,過度控制小孩的直升機父母,會讓孩子無法從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對自我的肯定感,進而產生容易放棄、自我批評的性格。

她也指出,父母關係的困境會讓小孩陷入三角關係,有些父母在生小孩之前,就會以無效的方式處理事情,在生下小孩後,面對照顧小孩即產生無力感,在孩子漸漸成長後,家庭就開始變成小小孩照顧大小孩的模式,讓本該是無憂無慮年紀的孩子卻負起照顧爸媽的責任,又或是孩子時常在父母吵架的過程中,扮演傳聲筒角色,無形中承受巨大的壓力,甚至成為父母其中一方的傾聽者,承接太多負面的話語,進而對父親或母親產生不諒解。另外,家庭中倘若發生父母離婚爭吵監護權,孩子便要做出決定,心裡會留下背叛爸爸或媽媽其中一方的罪惡感;又或是父母親早逝,孩子從小便缺少父愛或母愛,在對爸爸或媽媽的家庭認知角色上,只能靠想像。

她表示,對自我的不認同感,反映在外在表現與行為上,使得人際關係易產生預設立場與堤防他人,讓對方感到不友善,造成人際關係的挫折,同時加深了對於自我的負面想法,陷入人際互動困境。她也指出,缺少安全感是源自於孩童時期曾受過創傷。她建議可以從身邊最信任的人開始,練習脫下保護自己的盔甲,嘗試讓他人走進心裡,去感知、接納負面的情緒,理解負面情緒產生的原因,並學習轉化,與之共處,練習呼吸也是一個很好的放鬆方式,可以透過閉起眼睛調整呼吸,在腦海中想像自身感到安全的地方,建立起自己的「安全堡壘」,這些都有助於情緒的處理,幫助自己在想起家庭問題時,放鬆心情,不讓情緒滿溢而喪失了理智。

機電系大二生鄭軒劼表示,透過這次講座讓他了解到與家人的相處訣竅,儘管與父母之間的相處隔閡無法完全消失,但至少他可以透過諮商心理師提出的專業見解,理解父母的行為是出自於對孩子的愛,建立安全堡壘的方法,則有助於他拉進與爸媽間的距離,逐步解開心中的結,讓內心充滿正能量。

(公共事務組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