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外來種、海廢清除行動 服務學習淨山淨灘

發佈日期: 2020-05-14
【社會系提供】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系副教授邱花妹開設「服務學習:永續發展與服務體驗」課程,師生一同踏查柴山山林和海岸線,並進行外來種及海岸廢棄物清除。課程讓學生深度認識中山校園周遭的生態環境,對於自然環境有了不同的想像與關懷,也思索大學生的角色能夠為環境做出什麼行動,使永續得以可能。

近日因新冠肺炎疫情,戶外成為熱門景點,鄰近中山的柴山不只有猴子與秘境,還有許多豐富的自然生態。邱花妹說,柴山屬於中山大學學生的生活圈內,但大多數人對於自己生活範圍內的自然生態並不了解。課程邀請地球公民基金會董事、資深環境教育暨生態解說員傅志男,從柴山周遭的人文歷史解說到自然生態,啟發學生對於柴山的新想像與認識。

傅志男提到,柴山坐擁豐富的生態與海岸樣貌,山林常見的外來種植物包含黃金葛、吊竹草、合果芋與落地生根,動物則是大陸畫眉與白腰鵲鴝。而在柴山西海岸可以看見珊瑚礁石灰岩、海岸、礫石灘等多種海岸類型;植物也有山豬枷、金武扇仙人掌、榕樹等。他表示,柴山固然有多樣的生態環境,卻也因為外來種的強勢入侵以及遊客任意丟棄垃圾,導致柴山山林和西海岸的環境被破壞。而柴山的外來種清除歷史則可追溯至十七、八年前由公民團體著手進行。直到2009年,高雄市政府為了推動自然生態都市,成立「高雄市柴山生態教育中心」,由內惟國小承辦,定期舉辦志工培訓、淨灘、清除外來種及校內學生走踏柴山等環境教育活動。

此次學生共同努力清除外來種,為響應環保,不購買塑膠垃圾袋,而是重複使用過去建造社科院屋頂菜園所留下的肥料袋,2次踏查共清除了24個肥料袋的合果芋,後續並將清除的合果芋交由屋頂菜園的志工團製作成堆肥,展現「永續環境」理念。學生在清除海岸線廢棄物行動中,也拾起各種千奇百怪的廢棄物,除了漁業相關的廢棄物如漁網、浮球、保麗龍浮具等,更多的是塑膠製品,像是寶特瓶、塑膠袋,其中又以一次性飲食餐具為最大宗的塑膠廢棄物。

社會系大三的石楷圻表示,實地踏查後認識到了一些以前不知道的原生種,像是台灣畫眉,也了解到原先僅有一兩隻的外來種,在沒有天敵的情況下,幾十年後可能變成強勢物種,占據整座山頭。海科系二年級的陳品嶧在導覽後發現,原來阿嬤花圃裡的合果芋竟是山林裡的外來種。資管系大二的鄭琳澂在清除海洋廢棄物時思考「正常的海岸邊怎麼會出現牛奶瓶、泡麵包裝等垃圾呢?」她認為遊客們貪圖方便的一個小舉動便可能使環境受到破壞。

「服務學習:永續發展與服務體驗」課程學生收穫豐富,除了對柴山的原生、外來物種以及海岸環境更加認識,也體認到身為大學生,其實透過微薄的力量也能夠為環境帶來改變,課程也藉助「USR-C城市是一座共事館」團隊協力,紀錄完整過程。5月15日將邀請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李根政分享「從催生柴山自然國家公園到保育台灣山林」的經驗。

(公共事務組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