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視訊零距離 科學女力職涯不卡關

發佈日期: 2020-02-12
【校園記者劉羽芯採訪報導】中山大學化學系、國際純化學暨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中國化學會女化學家聯誼會舉辦全球女性科學家早餐會,借助網路通訊克服距離與時差,和遠在印度洋另一端的斯里蘭卡、印度等國女性科學家同步連線,會議召集人、中山大學化學系教授吳慧芬提到,響應2月11日「國際女性科學人日」,此次以「培養女性科學家領導人才的困難」為主軸,希望讓各國學者、研究生分享自己曾因性別而在職涯中碰到的問題,並討論可能的解決方案。

就讀國立中山大學化學系碩士班、來自斯里蘭卡的Thakshila Nadeeshani Dharmappriya表示,在斯里蘭卡,受過大學教育的女性相當多,但是一但進到了研究所,性別比例就急遽失衡,社會對於女碩士、女博士並不友善。此外,家庭也是另一份沉重壓力,Thakshila Nadeeshani Dharmappriya便曾為了「是否要攻讀博士學位」和家人爭執,父母希望她攻讀碩士學位即可,拿到學位後就盡快結婚,不願她繼續待在研究領域,因家人認為等她完成博士學位已三十多歲,若要尋找對象並不容易。甚至婚後也是另一種挑戰的開始,她在德國的姊姊便因生子壓力到處求診、打針,因此拖垮了健康,甚至最後腋下長了腫瘤。

無獨有偶,印度籍的中山大學機電系博士生Karishma Dutt也提到,在印度,男性與女性的起跑點並不相同,在大學裡女生得盡力展現自己,抓住每一個報告與提問的機會,才有可能得到與男性同等的重視。而選擇指導教授的時候,也得提防來自男教授的性騷擾,無形中被限縮了選擇,Karishma Dutt表示,男、女生的機會大不相同,不只是在理工科系,整個社會皆是如此。同樣來自印度,就讀中山化學系的博士生Nandini Swaminathan也說到,她常被問及專業領域回答「化學」時,身旁的人卻經常回以驚訝的眼神,並激動地反問她為什麼會讀化學,「那不是給女生唸的!」

而即便是已完成學位、在專業領域公認已有傑出成就的女教授們,學術生涯依然挑戰重重。國立屏東大學應用化學系副教授張雯惠提起擔任系主任時,孩子還在唸幼兒園,回想起當時的狀況讓她大嘆「真的是工作家庭兩頭燒。」中研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許昭萍分享,她懷第二胎時,曾為了工作頂著懷胎六月的大肚子開車,孕肚時不時碰上方向盤,還要一面照顧她哭鬧的三歲孩子,顯見當代職業婦女的不易。

針對這些困境,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所長蔡麗玲也建議,建立女性之間的社群網路連結相當重要,團結在一起,可以連結彼此的資源,也能夠共同討論解決方案。除此之外,蔡麗玲也提出性別化創新的概念,女生的成長背景有別於男性,因此更多女性進入科研領域,也有助於創新發展。

(公共事務組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