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女性科學家 中山大學辦國高中體驗營

發佈日期: 2020-02-11
「科學無性別、科學在中山!」呼應2月11日「國際女性科學日」,國立中山大學舉辦「女性科學家實驗室參訪動手做體驗營」,165名國、高中女學生參訪體驗液晶光電、奈米、化學、量子光學、半導體、海洋生態、水下技術等領域共13間實驗室。科技部女性科技人才培育計畫主持人、中山大學物理系教授兼副校長蔡秀芬表示,藉由引導女學生踏入大學科學研究現場,拉近其與科學間的距離、激發學習興趣,進而消弭性別刻板印象,培育更多女性科技人才。

屏東女中學生李慧鈺表示,透過此次活動瞭解了光纖與雷射的應用與原理,更明白中山大學各實驗室的研究主題,激起自己想往這方面發展的興趣。中山附中學生湯蘊庭則說,自己從未踏入無塵室、也未接觸過半導體矽晶圓等高科技設備,透過參訪體驗看到許多新奇的事物,「讓我想進入科學界工作的決心更加堅定!」

蔡秀芬副校長指出,這些女學生是未來的「科技女力」,每個人就像正在萌芽的科學種子,亟需「施肥灌溉」;尤其在中學關鍵時期,女學生對科學學習的性別刻板印象,會影響她們日後的成就表現。根據研究顯示,若父母或教師在此階段不鼓勵女孩學習數學,甚至灌輸她們「女孩數學能力本來就差」,或「數學好的女孩沒有吸引力」等觀念,可能就會降低女學生學習數學的動機與時間投入,導致她們獲得較低的成績。女性比男性更少進入數學和物理科學領域相關的職業,原因在於女性的信心不足,因此進入這些領域的可能性要小於男性,而她們對這些領域的主觀價值也比其他職業還低。

「除了積極鼓勵女學生投入科學領域,也要樹立女性典範(role model),引導中學教師學習『如何教科學』。」中山大學校長鄭英耀強調,「女生在科技領域的能力絕對不比男生弱!」學校教育對女學生在科學、技術、工程及數學(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Math,簡稱STEM)領域的成就具有直接影響力,尤其以教師的教學對學生影響最大。微軟過去曾針對歐洲12個國家、1萬1千5百名年齡介於11至30歲的女性,調查她們對於STEM的態度,發現缺乏STEM女性典範、沒有獲得足夠的「動手做」實踐經驗,是這群女性沒有把從事STEM相關行業納入職涯考量的關鍵原因。

性別平等和賦予婦女和女孩權力不僅對世界經濟的發展,且對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中的所有目標和指標,都是至關重要的一環。聯合國宣布自2017年起,每年2月11日訂為「國際婦女和女孩科學日」(之後簡稱「國際女性科學人日」),目的即在鼓勵更多女性能有平等地機會參與科學、促進女性在科學領域的平等發展,消除女性在經濟、社會、法律和文化等各方面因各種性別不平等的因素所形成的障礙。

過去一年來,中山大學已請校內具STEM領域專業的女性教授至國、高中進行40場科技人生涯講座,提供學生女性科學學習的角色典範。同時也舉辦「科學動手做(hands-on)教師工作坊」與論壇,讓教師獲得STEM的實踐經驗,了解真實的應用程序進而展示教學;並希望改變教師對培育女性科技人才的態度,支持鼓勵年輕女性學生進入STEM領域,期待因更多女性的加入,使學術和科技領域更加多元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