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感受另一種高雄 《沿岸•地景》聽見土地的聲音

發佈日期: 2020-02-10
【文學院提供】「只想說一個故事給你聽。」文學院《沿岸•地景》展出院內各系跨領域高教深耕執行成果,訴說高雄過去、現在和人與土地之間的故事,用不同形式的課程了解每一個可能被遺落的角落和歷史。

國立中山大學人文研究中心主任張錦忠表示,有光的地方就有暗處,此展覽用聲音、影像、文字,以及身體實際的互動認識自身存在的地方,也認識這些可能被遺忘的暗處。《沿岸•地景》策展論述、中山哲學所副教授楊婉儀提到,一般人談到高雄沿岸地景,可能會聯想到漂亮的打卡點,但除了光鮮亮麗的景色以外,「是不是在某些角落的故事才真正代表了高雄的歷史和它的魔幻?這些都需要我們親自穿越其中才能領會。」

《沿岸•地景》展區分為四個主題:劇藝系助理教授何怡璉帶領學生實際在地走訪,穿越過去與現在的〈在場/不在場之舊左營〉、中文系副教授杜佳倫與助理教授吳孟謙指導帶領學生,用文字和影像重新閱讀〈高雄的美麗與哀愁〉、劇藝系助理教授許仁豪與學生在果貿社區舉行的劇場活動〈記憶身動〉、中文系助理教授羅景文引領學生親身走訪高雄在地陰廟,探究生命歷史回憶的〈陰聲暗影〉。

〈在場/不在場之舊左營〉為跨校課程,參與的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學生陳冠華提到,原先長時間身處所在地域,卻沒有產生什麼強大的連結感,但經過參與這次計畫,漸漸地可以透過身體、思考深刻感受這個地方的每一個路口、每一條街頭巷弄、每一座建築。最大的收穫便是他明白要如何停下腳步,慢慢地走在這個城市裡,視野也像是被點燃的小火種,讓他看見不一樣的城市樣貌。

〈記憶身動〉劇場邀集果貿社區長者演出人生故事,參與學生、中山大學中文系博士生承弋瀏分享,一位演出長者對於要用現在這個年老的模樣,演出自己十六歲的樣子感到有點彆扭,演出前一天還在詢問能不能找代打,「可是只有她親自演出自己的人生才有意義」,這位長者最終也努力、完美地完成演出。承弋瀏認為,如果沒有親自參與課程,對自己而言,成果內容可能僅是無意義的文字,但親身參與其中,「雖然課程結束了,我還是想要繼續注視著這個城市。」

如果說高雄是一幅美麗動人的風景畫,這些可能被遺忘在角落的記憶就是其中一片不可或缺的拼圖;若高雄是一場璀璨耀眼的煙火,那些歷史、那些過去、那些無法被大眾記住的情感就是點燃燭芯的火花。《沿岸•地景》以文字、影像、劇場記錄下人們不曾真正認識的高雄,帶著觀展人隨著感受、聆聽人與土地連結的聲音,呈現高雄美麗面貌下的另些故事。

(公共事務組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