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專業界線 跨域教學Know-how一次就懂

【教發中心提供】「學校已經有通識課,為何還要跨領域?」產業技術進步及全球化時代來臨,雙專長及跨領域的人才需求日益增加,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漸受到企業重視,連帶影響學生學習及選課意願。如何為學生們設計高度整合的跨領域教學課程,便成為大學教授開班授課的一大難題。中山大學教務處教學發展與資源中心邀請台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邱佳慧及跨領域學習中心主任王明旭,分享在北醫推動跨領域教學的心得與技巧。

許多人對跨領域有所迷思,認為跨領域就是A+B=C,「跨領域的定義是指打破專業學習的知識界線」,王明旭舉例,學生想設計自閉症患者使用的輔具,但未曾接觸過自閉症患者,自然無法做出符合需求的輔具。跨領域不只是不同科系的合作,跨師資、跨專業、跨學生都屬之。正是因為需要不同背景的知識與人才聚在一起,才能解決目標問題,「沒有目標,就沒有跨領域」。

跨領域已成為學習趨勢,那麼應該如何設計跨領域課程呢?邱佳慧與王明旭認為,教師應先思考教學目標的設定,必須讓不同背景的人有共同對話的起點,再構思為何這樣規劃、怎麼規劃才能達到教學目標?框定好問題的範疇後,考量學生的先備能力差異,重新設計學習評核制度。例如人文背景的學生修課,就應著重參考其動手實作能力;理工背景則可以參酌學生對人文概念的理解。測驗成績不再是唯一的考核標準,團隊合作、領導能力等制式測驗無法評核的能力也應納入考量。

「走了八年的跨領域教學,過程並不容易」,王明旭坦言,「許多老師不理解為何需要改變,認為不改變也沒什麼問題。」對有升等壓力的老師而言,研究時間與教學評鑑也是跨領域的阻力之一;其中,最重要也最困難的,莫過於跨領域之間的對話。王明旭進一步說明,原本教師們都是在自己的專業裡,用自己的術語對話,突然要求他們與其他領域合作,一同開班授課,可能就會無法順利溝通。對此,邱佳慧表示,老師與校方可試著以漸進的方式逐步改變教學模式,先鼓勵老師調整心態,驅動教師願意學習改變後,再將這股動能轉譯給學生,會是較佳的做法。老師是無法被強迫的,必須給予尊重、理解需求。從一位老師開始嘗試、到一群老師,乃至於整個系上的改變,跨領域教學的成功都從小小的改變開始。

「對我而言,教學不只是一份工作,老師是對學生有影響力的」,王明旭表示,以前上課如果不做筆記,可能就沒辦法準備之後的考試,學以致用,但是現在有許多知識,上網一查就有答案。時代在改變,面臨未來高齡化、數位化浪潮,許多新興議題過往沒有案例可循,代表著過往學習方式必須有所調整,現階段社會需要的是具備發掘與解決問題能力的人才。因應社會需求的改變,跨領域的學習已是無可避免。

日本九州大學近期開設共創學院,利用類似不分系學士班的做法,只安排幾門必修通識課,其他校內課程全數開放,讓學生依照自己的需求學習。例如學生想要解決環保問題,便可以自由選修能源、環境經濟學相關課程。必修課只教導學生「如何游泳」,至於學生想怎麼游泳,由學生自己決定。台灣各大學也推出不分系的學士學位及整合學程,以類似方式訓練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面對前所未聞的新興議題先後出現,除了本科系的專業知識外,也應培養跨領域專長,透過不同專業之間的對話面對並解決問題,是在這個世代生存的不二法門。

(公共事務組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