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1.85公尺「地震魚」現身 中山海院專題展海味十足

發佈日期: 2019-12-05
落實海洋教育並永續共存!中山大學海洋學學院舉辦108學年海洋專題展,由海院海洋科學系、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及海洋生物科技暨資源學系聯合策展,共有31個攤位,其中展出1尾身長185公分俗稱地震魚的「石川氏粗鰭魚」標本,讓不少人看了嘖嘖稱奇。海院院長李賢華表示,台灣屬於海島國家,但民眾對海洋認識較少,期待透過專題展推廣海洋教育,進而提倡對海洋的保護。
 
今年海院專題展主要由大學部學生參展、研究所學生協助。海科系策展共分為生物、物理、化學及地質四大主題,生物主題展出台江國家公園魚蝦蟹生態保育成果研究,其中「千奇百怪魚」展出長185公分俗稱地震魚的「石川氏粗鰭魚」標本,魚身泡在酒精當中,由學生解說製作過程,不少人第一次親眼見到地震魚直呼新鮮。海科系主任陳孟仙表示,這次設立闖關遊戲邀中、小學生參與認識海洋科學,其中「減碳小幫手」則推出生活減碳小秘訣,並且教導如何計算碳排量,期待減緩全球暖化從小做起。
 
海工系展出海洋工程研究成果,如「離岸風機減振設計」應用調合液態阻尼於風機減振;師生空拍西子灣,應用影像分析及流體動力學於碎波帶海底地形量測,也有學生以小型造波水槽配置不同的模型海堤及防護設施,透過水工模型試驗的方式,讓大家了解海岸防護之基礎概念。海工系主任薛憲文認為,專業課程皆以傳授概念為主,更期待學生透過實作學習,即從設定題目、實驗設計到成果報告,更能達到學習效果。
 
「如何把艱深的科學推廣給大眾,是給學生的練習。」海資系助理教授王亮鈞表示,學生大多做科學關在實驗室當中,若要推廣研究成果必須要練習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海資系此次專題展分為生態、生物科技及天然物化學,生態部分有學生講解標本及特殊海洋生物,也介紹海洋藥物與天然物種類,並且如何運用在人類藥物等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