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踅菜市仔 中山師生市場改造設計展創意

【校園記者紀靜吟採訪報導】傳統菜市場作為食材供應來源場域,現下超市林立、消費者購買習慣改變,菜市場面臨什麼樣的衝擊與挑戰?在教育部推動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城市是一座故事館-大學與博物館的參與式協作」計畫支持下,中山大學社會系與學務處合作開設課程「產業脈動與個人職涯資本建立」,課程學生分組親身走訪高雄4在地公有市場,並將菜市場議題搬進校園,透過「城市的味蕾」菜市場創意成果展分享傳統菜市場田調見聞,展現學習成果。

「產業脈動與個人職涯資本建立」授課教師、中山大學學務處諮職組行政一級組員翁巧芳說明,課程以學生的視角出發,前進高雄市4個歷史悠久的公有市場:哈囉、三民第一、國民及果貿市場進行田野調查,同時思考傳統菜市場在現今消費選擇多元化下,面臨產業結構轉型競爭、連鎖賣場林立等問題該如何自我提升。

24名課程學生實際踏查菜市場,「城市的味蕾」菜市場創意成果展上分享觀察到的現況並提出改造設計。每個菜市場各自帶有不同歷史背景及問題,學生發現傳統菜市場商家與顧客多半為壯年或老年族群組成,高齡化的菜市場人口結構,對於菜市場的永續營運相當不利。多數學生提到,走入菜市場可見菜販或顧客騎乘機車四處亂竄、隨處停放,此外,也觀察到攤位上的生鮮食材常與空氣直接接觸。針對交通問題,「三民市場」調查團隊提出增設路邊停車格、加強取締及路口增設路擋等方案以期有效管理車輛。在衛生方面,「哈囉市場」組別則提出增設捕蚊燈、魚肉攤販須戴手套並定期檢驗食材等,以管理衛生品質。

提及對於傳統菜市場的印象,「環境髒亂、空間擁擠!」果貿菜市場組別成員、中山大學社會學系二年級的張宇翔表示,相較之下,如全聯等連鎖超市環境整潔、空調舒適、光線明亮並採用電子發票載具等,都是傳統菜市場較難具備的條件。但他認為,傳統市場依然有翻身的可能,他以臺北市士林區的士東市場為例,經過裝潢改造後,士東搖身一變成為「文青市場」,吸引不少年輕人前往打卡拍照。只要願意逐步改善菜市場排水系統、空調裝置等等,未來他也會願意到菜市場消費。

(公共事務組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