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反送中看傳播科技 港學者:社群媒體成功動員

【校園記者吳亭瑩採訪報導】國立中山大學西灣學院、行銷傳播管理研究所邀請重量級傳播學者、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李立峯院長蒞校,以「香港反送中運動中傳播科技的角色」為題,分析反送中運動延續八個月,仍保團結、不分化的原因,及其所運用的網路科技、「無大台」去中心化的社會運動新型態。並由行傳所所長蕭蘋教授、政治學研究所所長劉正山教授擔任與談人,一同探討傳播科技在社會運動中的定位與限制。現場座無虛席,連走道都坐滿,共有包括成大、高科大等師生逾3百人慕名而來。

李立峯院長指出,5年前香港雨傘運動,港府施展「拖延戰術」冷處理,最後因得不到民意支持而無法延燒;這次反送中運動雖「無大台」(沒有主流媒體及大咖領導者)組識號召,但透過社群網路自發動員,卻能使這場社會運動延續數月未歇,可謂史無前例。李立峯院長認為,「無大台」的抗爭形式,因為沒有中心組織領導,讓多元的聲音可以被聽見,增加政府打壓的難度,同時也容許更多行動上的創新。他提到,除了常見的Facebook和WhatsApp,Telegram和連登兩大平台,從七月起使用人數便逐步攀升,成為港人最常使用的媒體。其中Telegram可用來討論遊行路線及工作分工等細節,大量的Telegram群組不僅以功能劃分,也常以地區劃分。連登則類似台灣Dcard匿名平台,因有熱門榜和投票機制,也常被參與民眾使用。根據媒體平台分析顯示,屬於網路集體主義的Telegram和連登平台,在運動後期的重要性逐漸增加,甚至已超越傳統媒體及偏重網絡個人主義的FB和IG。

李立峯院長除剖析無大台的社會運動新型態,如何藉由連登、Telegram等網絡集體主義的社羣平台進行無組織的動員、組織和整合外,也說明從網路聲量來看,關於抗爭的討論於星期一最高,六日次之,「因為遊行通常在周末舉行」,示威民眾會於星期一討論並進行檢討,以增進後續行動的效益。另外,不少新興的網路用語在這場運動中誕生,「冷氣軍師」、「裝修」及「山區的小朋友」,成為香港網友熱議的關鍵字。

新媒介引領潮流,但主流媒體報導卻趨向保守。李立峯院長強調,這樣的傳播樣貌導致溫和派及勇武派雙方人馬彷彿處在平行時空,無法有效對話。因此關心反送中運動的群眾需要有清楚的判斷能力,勿被漫天飛舞的假消息誤導、分化。他進一步表示,香港年輕人當今普遍對台灣存有好感,因為他們認為,台灣經濟及物質環境雖不如香港,卻不至於太落後,在同樣面臨中國威脅的情況下,台灣享有較自由開放的氛圍。

對於區議會選舉後情勢發展,李立峯院長表示,示威者展現與國際媒體對話的高度能力,試圖施加壓力使政府正視改革訴求。儘管如此,目前仍無法準確預測港府的下一步棋;但可以確定的是,當權者會顧及國際反應,不致於出動解放軍鎮壓示威者,或採取設置防火牆等超越國際底線的動作。

(公共事務組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