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國際海洋論壇」登場 推動海洋產業南向交流

發佈日期: 2019-11-27
【東南亞研究中心提供】在行政院海洋委員會的指導下,國立中山大學於11月27至28日盛大舉辦「東南亞國際海洋論壇」,共有來自菲律賓、印尼、泰國及斯里蘭卡、美國在臺協會、泰國駐台貿易經濟辦事處及高雄市政府等多位產、官、學專家,為我國與東南亞地區、在海洋產業及相關事務開啟嶄新的討論與規劃。

本次論壇特別邀請菲律賓大學維薩亞分校Gay Defiesta副校長、印尼任抹大學Eby Hara助理教授、泰國CP集團旗下正大管理學院喬克衛助理教授、亞洲水產協會主席Alice Joan教授等學者,分別就新南向國家海洋產業發展趨勢、臺灣與新南向國家的海洋產業合作發展、以及水產養殖作為水中蛋白質之經濟價值及可持續性發展等三大主題,與國內產官學界進行知識分享及討論。

根據聯合國農糧組織2010年統計,全球85%的經濟魚種已被過度捕撈,穩定的水下蛋白質供應因而成為各國關注的議題。台灣對於水產養殖的技術研發投入,具有相當長的歷史與成果,中山大學海洋科學院近期也成功將AI人工智慧技術應用在養蝦領域,大幅提升蝦子的育成率與品質。透過中山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的努力促成,該團隊成功與泰國S.I.A. FARM公司建立合作關係,並於本次論壇上簽署雙邊合作備忘錄,未來將進行大規模的AI養蝦場域實作測試,為台泰雙邊蝦類養殖產業之發展注入一劑強心針。

海洋委員會蔡清標政務副主任委員指出,海洋委員會為專責海洋事務的中央部會機關,除了強化我國永續治理海洋之量能,維護我國海洋權益,積極促進台灣海洋相關研發能量對於東南亞國家加值輸出,提升海洋科技發展,並拓展海洋國際關係,更是海洋委員會的重要使命。未來將持續藉由公私部門共同擴大海洋國際事務參與,增進與新南向國家海洋產業交流合作,創造互利共贏的合作模式。

中山大學陳陽益副校長專長為海洋潮汐發電技術,他強調,中山整合東南亞產學合作與海洋科學研究資源,經過一年的努力籌辦論壇。台灣與東南亞多數國家都依賴著海洋資源、及其相關產業的發展來支持國內民眾的生活;藉由海洋的鏈結,形成重要的國際關係與互動。海洋是全人類共同的資產,其對於調節氣候、生物繁衍、文化建構、經濟活動、交通航運、觀光休閒及教育研究等,都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若我國與東南國家能在此領域上攜手合作,將對亞太區域發展有長足的貢獻。

我國自2016年9月提出「新南向政策」以來,「區域農業發展」便被列入其中五大旗艦發展計畫之一。中山大學獲得海委會的支持,逐步建構與東南亞海洋產業之間的連結。本次論壇展現中山對於創造台灣與東南亞之間的文化交流、技術合作與區域發展的新機會,同時也為維護區域糧食安全及可持續性發展貢獻心力。

(公共事務組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