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的意義與價值是什麼?國立中山大學舉辦「前草工夫活」特展,師生經過數月的田野調查,以6名前鎮地方耆老為核心,透過文字紀錄、老照片、影像紀錄片,及互動遊戲了解前鎮勞動者的生命故事,開採勞動價值。「前草工夫活」即日起至9月21日於高雄市立圖書館草衙分館展出。
本展分為《技‧藝》、《教育創新》、《工夫活》三大展區,活動核心聚焦6名高雄前鎮的在地勞動者,他們都是當年前鎮加工出口區與拆船產業興盛時期,從台灣各地來到這裡創業的先驅,包括整復喬骨的國術館、拆船的抽油、拆船管理、水電師、中藥行、水果行銷技術,彼此的工作領域不同,卻又互有生活脈絡關聯。展覽除了認識每位勞動者的生命故事,更深入揭露他們的箇中技藝與生活世界。幾位特展主角來到現場,看著自己的故事不禁感動落淚,「從沒想過看起來無用的經驗,原來這麼具有價值。」
中山大學西灣學院院長蔡敦浩表示,勞動的意義不僅於「體力活」、「苦力活」層次,而是能創造社會鍊結、自我技藝及開創人生的勞動價值。他說,一個人的成長不能夠只有讀書,更要動手做,動手做對於啟發是有幫助的。前鎮因為政策與產業發展等歷史因素,是台灣經濟起飛的發動機;「前草工夫活」著眼於在前鎮部落、草衙部落地區的居民,如何開創出屬於他們人生的技藝。本次展覽總展出6名前草地區在地勞動者的生命故事,如同他們所敘說的,原本來自嘉南平原的「五路人」,就像一顆種子一樣落地之後萌芽生根,不僅彼此結識相惜,也開展出自己的工夫技藝,長成屬於自己的獨特人生。
展覽另一特點是「真人圖書館」,中山大學邀請曾擔任工頭的作家林立青,與前鎮知名拆船工頭陳啟清進行專題座談。林立青曾親歷工地現場,完整的描述工人在工地現場的勞動處境與價值,而陳啟清是一名僅讀過小學一年級的拆船工人,但卻能在廢船入港時,知曉一艘幾千噸的大船可以如何拆解與管理。校方希望透過勞動講座讓聽眾了解,所謂勞動不只身體要出力,腦力也不可省;盡可能在實作過程中解構作業目標,摸索出更有效率的解決辦法,進而內化為可授人的知識。
「前草工夫活」主辦及策展單位包括國立中山大學西灣學院、社會實踐與發展研究中心─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USR-C類「高雄舊港新灣社區的創新、創業與創生」、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其他高雄在地的合作單位包括合辦單位:高雄市立圖書館草衙分館,協辦單位:高雄市立興仁國中、高雄市立前鎮國小、高雄市立前鎮國中、臺灣港務股份有限公司高雄分公司、高雄市政府勞工博物館、社團法人高雄市社區大學促進會、高雄鎮港園社區大學、高雄第一社區大學、童心藝術小學堂、Only實驗教育。透過眾多在地團隊的跨域合作,將高雄特有的勞動價值與創業精神,藉由這次的展覽表現出來。
展覽地點:高雄市立圖書館草衙分館(高雄市前鎮區新衙路17號)
展覽日期/時間:即日起至9月21日(每周六日固定開展,周一休館),10: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