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藥物暨生醫快篩技術研究中心提供】在中山-高醫合作研究計畫經費支持下,國立中山大學毒藥物暨生醫快篩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謝建台、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院長侯明鋒及高雄醫學大學副校長洪文俊共組研究團隊,攜手開發出一套能提高乳腺癌診斷準確率的生醫質譜檢測技術。未來透過該技術的開發與應用,期能進一步提升乳癌的正確診斷率,讓病患即早得到適當的醫療。
此技術主軸是以現代質譜儀從以細針取自乳房的組織切片上,快速檢測出來自乳癌組織的生物指標。由於以質譜儀器檢測乳癌生物指標的偵測靈敏度較傳統病理檢測,以肉眼來判斷異常細胞型態要來的高,且儀器分析具有客觀、自動化、且能持續24小時操作等優點,未來在搭配上適當的統計軟體或AI技術來協助結果的判讀,這將有助於更快速且準確診斷乳癌。此項研究成果已獲刊於專門為乳癌研究打造的國際專業學術期刊「臨床乳癌(Clinical Breast Cancer)」。
此新方法詳細檢測的流程是先依據放射診斷結果,找出乳房內疑似病灶的位置,再以具低侵犯性的細針,從疑似病灶處抽取少許的細胞檢體。其中一部分檢體會照傳統流程送病理室由病理醫師判斷細胞型態,而另外一小部分檢體則透過化學溶劑快速萃取後,以現代質譜儀(基質輔助雷射脫附游離質譜儀,MALDI-TOF) 快速進行萃取液內化學組成的分析。比較以質譜分析癌化與正常組織的結果,顯示兩區域的化學組成有明顯的不同。在癌化組織,質譜分析偵測到磷脂醯膽鹼 (phosphatidylcholines)的含量遠高於三酸甘油脂(triglycerides),而在正常組織則是得到相反的趨勢,也就是三酸甘油脂的含量遠大於磷脂醯膽鹼。研究團隊也利用MALDI-TOF所具有的分子影像質譜分析功能,對同時含有癌化與正常組織的切片,進行磷脂醯膽鹼和三酸甘油脂分子在該切片中的分佈,結果也和前述以質譜分析組織萃取液的結果相同,顯示磷脂醯膽鹼和三酸甘油脂分子均是可被用來判定乳癌組織的生物指標。
由於乳癌是當今我國婦女癌症新發生率位居第一的癌症,根據最新國健署統計顯示,每年有逾萬名台灣婦女罹患乳癌,以及超過2千名婦女死於乳癌。因此,未來透過該技術的開發與應用,希望可以更進一步提升乳癌的正確診斷率,讓病人即早得到適當的醫療。國立中山大學與高雄醫學大學的合作研究自2007年開始,雙方研究人員合作無間,已培養出絕佳默契。有鑑於此,未來兩校研究人員,將秉持初心,結合雙方的優點,將研究能量應用在現代醫療研究上,為提高台灣的醫療水準貢獻更多心力。
(公共事務組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