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齒表示牠緊張」 總務處辦座談揭秘獼猴習性

發佈日期: 2019-05-06
【總務處提供】在校園內看見獼猴已非新鮮事,若與牠們「正面交鋒」該如何應對?總務處日前舉辦「校園獼猴問題」座談會,邀請專家針對獼猴習性「大揭秘」,例如獼猴對人呲牙裂嘴、師生被拉扯背包等情境處理、甚至是獼猴跳到身上該怎麼因應等。會中也提醒獼猴降為非保育類動物後,人類仍需遵守的相關法律規範,並共同討論校園內因應獼猴的各項可能措施。

本次座談會邀請生物科學系博士班學生、台灣獼猴吱吱黨發言人林美吟針對獼猴的行為與表情深入解析。「猴以食為天,食物不外露!」林美吟指出,長期以來,因登山客會拎著裝有食物的塑膠袋,因此在獼猴的認知中,塑膠袋就等於食物,對牠們而言,「相當於人類世界的金錢那樣重要」;因此,把重要物品放進隨身的後背包中,或把食物放進不透明的提袋,就能避免被搶食。若被獼猴拉扯背包,不要互搶或驅趕,只要將背包抱在胸前,迅速起身走開就好,「因為在看到食物前,彌猴是很容易放棄的。」若獼猴跳到身上該怎麼辦?這時不要用手或是棍棒驅離牠,這樣做只會讓獼猴更緊張、抓得更緊,「維持穩定起身、慢慢走離原地」,一定距離後,獼猴就會自己離開。

「獼猴露出牙齒時,表示牠很緊張。」林美吟也提供獼猴表情辨識指引,她說,當獼猴露出牙齒,看起來好像在咧嘴笑,但其實是緊張害怕的意思。當牠們張大嘴巴呈現O型威嚇就表示正處於「警戒狀態」,但並不表示要展開攻擊,人類這時不要驅趕獼猴或大聲尖叫,只要「閉上嘴巴、移開視線」,自然走過就可以了。於行走時若遇猴群感到害怕,則盡量勿直視獼猴,可避免獼猴緊張或威嚇。因獼猴經常使用牙齒展現情緒,且表達內容和人類大不同,所以,「人類可以盡量避免對牠們露出牙齒。」

高雄市政府農業局植物防疫及生態保育科股長林宜枝則說明台灣獼猴由保育類調降為一般類野生動物後,仍要注意的相關法令。他強調,調降為一般類動物,不代表沒有任何的保護措施,人類仍然要受到野生動物保育法的規範,除有危及公共安全或人類性命之虞,不得予以獵捕或宰殺野生獼猴。且據高雄市野生動物保育自治條例,民眾在鼓山、旗山、美濃、大社、阿蓮及岡山等6區,接觸或餵食台灣獼猴,可處5千元以上1萬元以下罰鍰。對此,總務處表示,校警、保全及各巡查人員於執勤時,若發現民眾餵食野生動物,必會勸離或蒐證,以免引來獼猴等野生動物,增加突發狀況,期能確保校園安全。

此外,總務處也說明管理員巡查和驅離獼猴的頻率與機制、介紹原設計開發的防猴紗窗規格、費用與使用方式。對於與會人員所提到的支援需求,例如設置警報押扣與派人陪同出入等方案,將再詳加研議可行作法。總務長薛憲文強調,除辦理本座談會,也會於新生訓練時,說明校園獼猴應對方式,並事先提供宣導資料,加強學生對自然生態的正確觀念,及對待野生動物的正確態度,期望透過各種方式,取得校園師生與獼猴的互動平衡。

(公共事務組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