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即時把關空污 西子灣設PM2.5監測儀(天眼日報)

近日南部尤其高屏地區大氣中細懸浮微粒(PM2.5)濃度偏高,連高雄最高地標85大樓都一度因霾害看似消失。為精準監測海港週邊區域的PM2.5濃度以守護國人健康,國立中山大學特別於校區內,設置了全國首座最接近海港的PM2.5即時自動監測設施,每小時將測得的數值,顯示在校園內、西子灣隧道口及校門口設置的空氣品質即時看板,警醒民眾、師生及西子灣風景區的遊客,做好防護防敏等因應措施。

中山大學氣膠科學研究中心王家蓁主任指出,這座新設置的PM2.5即時自動監測儀,是目前全國最靠近海港區域的PM2.5監測設施。根據106年11月至107年1月,近兩個月來測得的數值發現,雖然海港區域的PM2.5濃度變化之整體趨勢與鄰近測站一致,但因柴山地形阻隔,總體平均來說,海邊的PM2.5濃度較市區鄰近的測站(前金及左營測站)略低。然而在部分時段,海港邊的PM2.5濃度卻較其他都市內的測站為高,顯示一些環境因子或人為活動,可能在特定時段對區域PM2.5質量濃度造成顯著影響。目前中山大學氣膠科學研究中心團隊也將針對海港區PM2.5的化學成分進行分析探討,藉此找出因應對策。

中山大學PM2.5即時自動監測設施是採用國際通用的「貝他射線衰減法」監測,王家蓁表示, PM2.5濃度越高,貝他射線偵測器測得的衰減程度就越厲害,反之亦然;目前每小時提供一筆即時更新的PM2.5質量濃度數據,提醒民眾照護自身健康。研究團隊同時針對所取得的PM2.5數值,與高雄市其他具代表性的PM2.5測站所測得之PM2.5數值,進行系統性之分析比對,以釐清海港週邊區域的PM2.5與都會區PM2.5的本質及來源的差異,以及可能造成這些差異的因素,如地理位置、地形及氣象條件、人為活動等

PM2.5最主要來源包括了固定汙染源及移動汙染源兩大類。王家蓁進一步解釋,雖然陸上交通運輸工具(汽、機車、柴油車)的尾氣排放是主要的PM2.5移動汙染源,然而陸地以外的PM2.5移動汙染源,包括船舶(海)及飛機(空)對環境及健康可能造成的影響同樣不容忽視。由於多數船舶貨輪使用的動力燃料為提取汽柴油後剩餘的重油,其不但具有高分子量及黏度大的特性,尾氣排放出的原生性PM2.5,及氣態前驅物質經化學反應形成的衍生性PM2.5可能濃度更高,對人體危害性更強。

王家蓁主任表示,希望透過即時呈現或分析PM2.5相關數據與成份,關懷在地環境和民眾,並善盡大學社會責任。一方面希望社會大眾對身邊所處環境的PM2.5隨時保持警覺,以適時做好防護措施;另一方面也希望透過學術研究,對於港區及都會區的PM2.5污染源有更深一層的了解與掌握,以找出因應之道。

2018-01-12 21:07  【天眼日報記者馬源朝/高雄市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