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系/〈邊緣社區.認同再造〉計畫辦公室提供】2015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突尼西亞全國四方對話」(Tunisian National Dialogue Quartet)代表、前「突尼西亞人權協會」(Ligue tunisienne des droits de I’homme, LTDH)副主席梅沙悟德・荷穆達尼(Messaoud Romdhani),近日抵台交流。這是繼今年7月伊朗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希林伊巴迪(Shirin Ebadi)訪台後,台灣再度邀請諾貝爾和平獎人士來台。
12月19日,梅沙悟德以「沒有社會正義的民主,可能嗎?」為題,在中山大學做出他訪談後的第一場公開演講,會中並邀請「歐洲地中海非政府組織網絡」(directeur éxécutif du réseau marocain Euromd des ONGs)執行長哈穆達・蘇博西(Hamouda Soubhi)擔任與談人。針對公民力量如何推進民主、促成社會對話,捍衛公民權也爭取社會權與經濟權,青年世代如何引領社會變革等重要課題,兩位講者與同學進行長達兩個半鐘頭的論壇,同學們具備國際觀的提問,令梅沙悟德與哈穆達印象深刻。
在世界各國快速崛起的公民力量中引領變革、在貧富差距日益擴大的今日追尋替代性發展,乃至北非與中東的人權及區域和平等。
首次來台的梅沙悟德,長年投身突尼西亞人權與勞工運動。2011年茉莉花革命後,他擔任第一場民主選舉的籌備委員。在國內曾擔任「突尼西亞人權協會」副主席,並創辦「突尼西亞經濟與社會論壇」,積極推動社會與經濟轉型;在國外,則擔任集結超過80個來自地中海地區的人權組織「地中海歐洲人權網絡」執行委員、與「突尼西亞尊重自由與人權委員會」主席,以阿拉伯文、法文、英文,為突尼西亞串連國際。
2011年茉莉花革命後,突尼西亞因政治社會動盪瀕臨崩潰,「突尼西亞總工會」、「突尼西亞工業及貿易與手工業聯合會」、「突尼西亞人權協會」、「突尼西亞律師公會」等四個公民團體組成「突尼西亞全國四方對話」。這四個團體代表突尼西亞社會不同階層的聲音,以多元民主的精神,致力建立人民與政府之間的橋樑,促進政治及宗教團體間的對話,讓突尼西亞免於對立、免於內戰,為和平轉型進程樹立新的典範。獲2015年諾貝爾和平獎的肯定,這也是諾貝爾和平奬首次頒給一群團體而非個人。
為什麼突尼西亞能成在茉莉花革命後,許多阿拉伯國家陷入阿拉伯之春後的動盪中,唯一尚稱成功者?梅沙悟德指出,這必須歸功於突尼西亞擁有紮實的公民社會,這與台灣目前的民主社會相似。由於突尼西亞具有羅馬、阿拉伯文化基底,又有龐大的穆斯林人口,如何在漫長的文明歷史中,學會彼此尊重、團結、不分化,奠定了突尼西亞得天獨厚的公民背景。
梅沙悟德以如何透過工會體系串連並開啟對話舉例,他強調健全的工會必然具備三個元素「工會要具獨立性、重視民眾的聲音、扮演在地重要角色」,因為人與人應該要對話,相信對話,開啟對話,就能消弭偏見,這正是公民社會中最重要的環節。
此外,他也強調人權不應只有公民權,而是必須同時擁有社會權、經濟權等第二代人權,尊嚴之外,包括社會、環境、經濟、工作、醫療照護、居住、性別之間的課題同等重要。因此,全國四方對話於2013年成立後,歷經無數次會商、修憲、國會選舉、總統選舉,制定通過了囊括信仰、阿拉伯社會女性之權利的新憲法、選出新總統、完成民主轉型,以公民社會的合作力量證實多元民主與和平制度能由民間推動,這也是諾貝爾和平獎頒授全國四方對話的理由:「對於締造突尼西亞的多元民主體制,做出決定性的貢獻。」
論壇回應人哈穆達則從亞洲近年多個社會運動、全球各地的佔領運動,指出青年世代關注社會不平等、探索資本主義替代性發展的可能。他也說明民主對話在人權等社會議題,乃至區域和平中的重要性。從以色列及巴勒斯坦衝突,到南北韓,台灣、香港與中國關係,他相信這些難解的課題也需要從對話中找到解決方案。他提到所有事情不是只有一種存在的方式,透過對話,尋找替代性的選項是極為關鍵的。他同時也以近年討論沸沸揚揚的敘利亞難民潮,來反思社會不該只是關注貧窮、難民遷徙的數字,而要看到背後真正的生命。
參與論壇的學生針對如何養成扎實公民社會、如何促進對話、對話機制如何形成,以巴衝突、台灣與中國關係,向梅沙悟德與哈穆達提問;此外,也有學生因關注突尼西亞仍是全球少數歧視甚至迫害LGBT族群的國家,而請梅沙悟德說明突國近況。
面對犀利而具備國際觀的提問,梅沙悟德與哈穆達以詳盡的回答表示讚許,而兩人也都在論壇中不斷強調新世代的重要性,因為他們看見年輕人勇於面對警察與軍人,展現人民的意志與年輕人的力量,當政府癱軟無能時,公民顯得強而有力。從台灣近年由青年主導的社會運動中,哈穆達堅定地告訴大家:「台灣做的,會影響其他國家或地方。」而梅沙悟德更鼓勵大家:「彼此思維、彼此尊重,願意與他人共存,自己並非孤立的。為台灣的未來努力吧!就像突尼西亞一樣。」
在論壇的尾聲,負責邀請兩位重量級講者訪台、長年致力於促成台灣公民社會與世界社會論壇連結的成大台文系副教授鍾秀梅,感謝中山社會系以「南方社會學」的創系精神,將來自第三世界公民社會的寶貴經驗,帶入台灣大學校園,為青年學子帶來不同的國際視野。
籌辦並主持這場活動的社會系助理教授邱花妹會後表示,「這場演講深具啟發,深度增進我們對阿拉伯世界公民運動何以崛起,公民力量如何對區域和平、經濟與社會發展做出積極貢獻。在民主的台灣,人們可能因對社會經濟發展路線、不同族群的社會權、國家認同等問題的分歧而產生衝突;對外,我們需要莫大的智慧以面對中國對台灣主權及區域和平威脅。可以確定的是,面對全球及國內加劇的分配不平等、氣候變遷與生態環境問題的挑戰、相對弱勢者的社會與經濟權利保障欠缺不足,台灣與國際社會一樣,需要壯大的公民社會、需要增進民主對話、需要開啟另類發展的想像、也需要不同的政治選擇。作為教育者,我們相信,更具國際視野、關照民主與社會正義的青年世代,必能成為台灣社會改革的領頭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