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記者許齊崴採訪報導】隨著科技革新與進步,真實世界和虛擬世界之間的界線漸趨模糊,混合實境(MR, mixed reality)一詞便被提出。為了探討虛擬與現實之間的關聯,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副教授楊婉儀邀請到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造型藝術研究所助理教授潘正育蒞校分享,透過角色扮演(cosplay)等次文化現象,帶領大家踏入虛實之間。
所謂混合實境,是一種介於虛擬實境(VR, virtually reality)跟擴增實境(AR, augmented reality)之間綜合的型態。特別的是,混合實境是指透過在現實生活中產生虛擬物件的方式,將虛擬的場景與現實世界進行更多的結合、串聯並且產生互動,甚至影響真實世界的生活。潘正育助理教授首先分別就虛擬與真實兩個概念解釋;他說,所謂虛擬是一種相對於真實的概念,透過虛構化真實事物,創造虛擬。例如真實生活中有所謂的社區中心,透過它,社區間能獲得各項訊息,但現在因為科技進步,我們能透過網路取得社區中心放上網頁的訊息,就像是在網路上創造一個虛擬的社區中心,虛擬就是這樣的概念。
潘正育助理教授進一步解釋,擴增實境的應用其實已經充斥在社會中,舉例像是寶可夢遊戲,透過手機螢幕,遊戲者能夠在現實場景中看到虛擬的寶可夢,並牠進行互動,甚至捕捉牠。甚至更進一步,兩個遊戲者之間能夠透過手機介面,看到虛擬的寶可夢在真實世界中互動。然而,相對於擴增實境,另一種概念稱作「擴增虛擬」,簡單來說,就是在原本虛擬世界中建構真實生活中的事物。
「這種概念已經應用在許多方面」,潘正育助理教授舉例,像是遊戲、戰爭及人員訓練等皆已開始運用。例如一款打鬥遊戲,若是融入擴增虛擬的概念,則遊戲者只需要透過穿戴上一些感測身體動作的機器,就彷彿置身另一個真實空間中。即便遊戲者所看到的遊戲畫面是透過虛擬元件表現的,但遊戲者卻能夠擁有身處真實世界的感覺,並且遊戲者做出的所有動作,都能在虛擬遊戲中產生真實世界中的效果。因此,這個概念也被應用在人員訓練上,只需要讓訓練人員穿戴上體感器具後,執行機器中的訓練程式,就能夠讓他們得到實際訓練的效果。
那混合實境究竟是什麼呢?簡單來說,在混合實境的世界裡,體感裝置可提供的體驗遠超過虛擬世界。使用者只要戴著虛擬實境裝置,並開始想像真實世界的人物,接著用手操縱物體,讓機器掃瞄實體後,真實物體的 3D 影像,或是將現實世界內的真人影像將被帶入你的虛擬世界,因此,在虛擬世界中就能協同合作、而且就像真實世界的互動一樣自然簡單。
混合實境已被應用在遊戲、醫療手術等方面,透過混合實境技術,醫師能夠藉由穿戴裝置得到更多有關病患的資訊,例如壞死組織、骨骼位置等,及時整合病人資料,並在手術時及時對照影像資訊,讓醫師可更精準鎖定下刀位置。潘正育助理教授表示,如果想要在虛擬與現實來回轉換,那便需要透過所謂的「介面」(Interface)來進行轉換,譬如說智慧型手機、電腦等,透過這些介面,我們才能讓虛實更緊密地結合,最後形成一個混合實境的世界。
(公共事務組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