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研以人為本 中山3學生獲科研創作獎

【研發處提供】中山大學3名學生研究受生活啟發,榮獲科技部「105年度大專學生研究計畫研究創作獎」,創意來源「以人為本」,分別以八仙塵爆燒燙傷患者需求、無線充電趨勢以及基礎科學發想,印證研究是改變生活的動力。

八仙塵爆事件是國人心中的痛,中山大學機械與機電工程學系卓訓瑜對燒燙傷患者感同身受,激發他研究近似人體皮膚敷料製作的動力。卓訓瑜表示,燒傷需大體皮膚為敷料,八仙塵爆當時因數量嚴重不足,以人工敷料替代,但人工敷料缺乏皮膚生長因子,且易造成傷口沾黏的二次傷害,卓訓瑜在中山機電系錢志回教授的指導下,配合專業硬體公司,開發「四軸步進自動化控制電紡機台」,可生產精細纖維的人工皮膚敷料,升級現行的製作品質,對燒傷患者的復原是一大福音。

電子產品帶給人類生活許多便利,中山大學光電工程學系曾達幸有感於無線充電發展是全球潮流趨勢,但是電池的體積和重量一直是研究設計者最想突破的瓶頸,以太陽能的自然光源來驅動電子元件中的電源雖有先例,但要體積重量輕薄細小,曾達幸研究製作高電壓輸出的太陽能電池晶片,使用現行半導體製程技術,可實現無線供電的理想,讓電子裝置之間的無線連結成功,可應用在例如無線溫度監測器、通訊的傳發模組,或是當前最蓬勃發展的物聯網相關應用上,曾達幸說,最想感謝中山光電系洪勇智教授兩年來不厭其煩的指導。

中山大學物理系黃岱珩喜愛獨立研究,對基礎科學的物理和數學最感興趣,他表示,促進人類生活便利的許多研究發明都源於基礎科學,若說物理和數學是幕後英雄一點也不為過。黃岱珩的研究為物理學「掃描穿隧顯微術」領域,配合數學的函式計算,加快了分析的速度,能快速解析出生物分子的原子結構,黃岱珩說,生活中有許多狀似複雜的物理現象,其實可用簡單的數學模式釐清,話雖如此,他耗費一年時間才從繁複的實驗過程,證實物理和數學的密切關係。他珍惜物理系陳健群老師給予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肆意在這艱深的基礎科學實驗。

中山大學為國內精緻研究型大學,積極鼓勵大學生研究創作,為其接軌國內或國際的進一步學術研究奠定良好基礎,三名學生的獲獎除了個人榮譽,同時也是對中山大學的教育給予實質肯定。

(公共事務組編修)
發佈日期: 2017-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