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英語畢業門檻 何萬順:民族自卑及英語霸權

【校園記者林琛育採訪報導】國內超過九成的大學設有英語畢業門檻,要求學生自費參加英語檢定,例如全民英檢、多益、托福、雅思等。這項政策看似完美、國際化,把英語視為每位社會新鮮人皆須具備的能力。但有學者卻直言,大多數人被這「金玉其外」的假象所蒙蔽,能看透其中本質的少之又少。國立中山大學英語教學中心邀請國立政治大學特聘教授何萬順來談大學英語畢業門檻的「真相」,並由「法律、教育、價值觀」三個面向切入,深度剖析。

何萬順教授強調,大學是享有公權力的機構,其行政法規與行政措施都需遵守法律及各大學的相關法規與措施,「但這項政策卻違背離了『平等原則』、『禁止恣意』、『誠信原則』、『行政中立』等諸多法律原則。」甚至,大學將考核學生的權責外包給校外業者,更是辜負了大學自治的美意。何教授認為,英語畢業門檻政策,4年經費至少10億、8年20億,全數落入業者的口袋,若把這些經費花在學校英語教學上、硬體設備維護,是否更有價值?

何萬順教授表示,英語畢業門檻,頂多增加了學生的外在學習動機,但在教育上成效相當有限。對於學習動機強或英語能力好的學生來說,這個政策並無差別;但對於學習動機弱或英語能力不好的學生,反而有害。因為他們得花更多金錢、更多時間在外補習,反而延伸了學習的痛苦。此外,他也提到,家庭的經濟狀況決定了一個孩子的英語能力,而這項政策正強化了M型效應的不公不義。

全球只有台灣和中國的大學設有英語畢業門檻。這顯示出我們較具有國際觀、競爭力嗎?其實不然。何教授指出,事實上,這卻是來自於民族的自卑感和現代的英語霸權,並使我們產生「獨尊英語、英語至上」扭曲的價值觀。何萬順也引用了高雄師範大學英語系立陶宛籍副教授歐雷威(Aurelijus Vijunas)的話: "Most people badly misunderstand the value and place of English in our life, and are spending thousands on it."英語畢業門檻政策的內在動機是來自於語言自卑和英語崇拜;外在動機則是龐大的商機利益。英語檢定美其名是「畢業門檻」,實際上卻是人人皆可過關的假門檻,何萬順因此呼籲「回歸教育的基本精神、廢除英外語畢業門檻」,希望大學生不再深受其害。

(公共事務組編修)
發佈日期: 2017-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