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山大學海下科技研究所團隊自主開發水下探勘科學儀器設計,並成功整合國內廠商零件組裝,支援海洋團隊研究,獲第二期能源國家型科技計畫大力肯定,未來將朝技轉方向努力,可望協助國內產業轉型升級。
2012年起天然氣水合物資源探勘正式納入「能源國家型科技計畫」,許多探勘儀器與設備皆由國外進口,中山大學、成功大學、大同大學、臺灣大學聯合團隊認為,天然氣水合物海域探勘需逐步建構國內深海探測之關鍵技術,在技術自主條件下提高探勘效率與有效應用預算。計畫總主持人、中山大學海下所所長王兆璋表示,目前依天然氣水合物主軸計畫需求,已成功開發多樣適用於甲烷水合物探測與採樣的儀器。
研究團隊為國內少數進行自主設計及系統整合的水下儀器開發團隊,目前成功開發出多樣儀器80%零組件均為台灣在地生產。研究團隊於設計規劃過程中與協力廠商,如玉豐海科、三捷科技、久鑫科技等共同開發各項耐高壓低溫及水密的水下元件。部分開發元件不僅可運用於天然氣水合物等海洋科學探勘之水下儀器,更可以應用於高溫高壓的化工產業管路系統。
王兆璋所長舉例,傳統LED燈單價約為8至10美金,經由修正設計以達高壓高溫環境而不產生爆裂的防爆LED燈單價可達100至200美金。藉由儀器掛載相關零組件於深海3000公尺之環境,可以測試該零組件之高壓低溫及水密設計程度。
「第二期能源國家型科技計畫」李世光執行長率同「地熱與天然氣水合物主軸中心」黃柏壽召集人及審查委員現地訪查,李世光執行長針對團隊系統整合水下探勘儀器多所讚許,並建議水下科學儀器未來可支援它項計畫,如離岸風力發電、潮能發電等。李世光執行長也十分感謝此一跨校、跨領域貢獻。
黃柏壽召集人指出研究團隊雖歸屬於工程團隊,但參與科學團隊議題,三年多的付出與努力使得科學團隊具備新思維,不再單靠引進國外設備解決問題,而能與國內工程團隊共同克服研究工程瓶頸。
研究團隊相關技術屢次獲選為亮點技術,此次訪查實質討論針對未來發展進行規劃,且透過產官學界合作,未來不僅可提供天然氣水合物的研究支援,更能夠有效地協助台灣的海洋產業發展及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