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第一代海潮流發電平台澎湖實地發電測試

國立中山大學第一代海潮流發電平台將於15日於澎湖實地發電測試,測試期將維持一個月,即時發電資訊將傳至跨海大橋供民眾及觀光客閱覽。發電平台完成測試後將轉贈澎湖縣政府,目前中山大學已著手進行第二代設計,期望未來將建構我國自有的「黑潮海流發電」系統。

「澎湖海域海潮流能源開發研究」是一國家型科技研究計畫,由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教授陳邦富主持,結合成功大學教授王醴,高雄海洋科技大學教授呂學信、助理教授楊敏雄,中山大學機電系教授陳龍正與教授蔡得民、海工系教授黃材成、副教授田文敏、助理教授陸曉筠與海下海物所教授劉金源共十名教授組成研究團隊,目標是於三年內完成由國人自行研發設計的浮式海潮流發電平台與發電渦輪機組,初期發電目標為1.5kW/小時。研究團隊歷經二年半的努力,發電平台即將於8月15日在澎湖跨海大橋海域進行海潮流發電測試。

陳邦富教授說明,中山大學第一代海潮流發電平台長7米、寬6米、高5米,下水後露出水面的平台僅1米,平台由中信造船公司負責承造,渦輪機與發電系統完全由參與本案教授群與我國廠商自行設計與製造。第一代海潮流發電平台於10日下午,在高雄港中信造船廠下水進行穩度測試,非常成功。12日隨即由海歷15號載運至澎湖龍門港,13日由拖船運至跨海大橋潮流發電預定場址,並立即進行錨定,相關作業預計需費時一天。澎湖的潮流為半日潮,退潮時流速較大,可供發電,漲潮流速小不足以帶動渦輪機發電。因此錨定作業完成後,即可進行每天兩次,每次3.5小時的海潮流發電作業。即時發電資訊將傳至跨海大橋上的LED顯示看板上,供澎湖民眾與觀光客閱覽,平台將於14日晚間運送至澎湖龍門港。

海潮流發電平台於澎湖實地發電測試將進行至少一個月,平台的設計已考慮颱風波浪的影響。台灣在七、八月份期間多颱風侵襲,此平台亦期待通過颱風的侵襲測試考驗。發電測試完成後,平台將轉贈澎湖縣政府繼續維護,平台的發電量雖不多,但必可增加再生能源的宣導成效與觀光價值。中山大學的研究團隊已開始第二代發電平台的設計,實驗式的模擬已初估可以發展出10 kW/小時的海潮流發電平台機組,中山大學的最終目標是建構我國自有的「黑潮海流發電」系統,亦期盼政府能持續提供研究經費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