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02 中山大學「慶富海洋講座」1日邀請中央研究院副院長王惠鈞分享其研究蝦白點症病毒心得。王惠鈞針對最近新流感傳染現象表示,流感病毒為了存活變異性高,雖然北半球漸漸進入夏季對抑制疫情有幫助,但他也擔心,到了秋冬季節,病毒經過潛伏後將強化傳染力,讓疫情擴大。
中山大學為提供校內師生與大師對話的機會,於去年起開設「慶富海洋講座」,邀請國內外海洋、生物界大師到校進行專題演講,1日則邀請中研院副院長王惠鈞以「蝦白點症病毒之ICP11蛋白質的結構與功能」為題進行演講,吸引海洋、生物研究領域師生前來聆聽,並對談討論。
王惠鈞表示,蝦白點症病毒(ICP11)是全球養蝦產業最怕面對的災難,因為養殖池一旦被感染,蝦子的死亡率極高。當初原本是研究如何防治此病毒,沒料到誤打誤撞發現病蝦感染蝦白點症病毒後,細胞會出現很像DNA結構的ICP11病毒蛋白質,而這病毒入侵細胞核後,會導致染色體結構瓦解,最後引發細胞死亡,因此目前正以此病毒的研發基礎進行抗癌藥物開發,預計一年內會有確切的研究成果。
而他也根據多年研究病毒之心得表示,不管是SARS或禽流感等流感病毒,為了能存活久一點都有相當複雜的變異能力,雖然H1N1A型流感的好發期在冬天,對於北半球國家在抑制疫情上有所幫助,但他也擔心若到了秋冬未有效抑制,病毒變種後將產生更可怕的病毒。
而昨日中山大學海科院院長劉金源也於講座中開心宣布,中山大學與中研院合開,國內唯一的「海洋生物科技博士學位學程」,將於98學年度起擴大招收十名博士生,雙方將針對「海洋天然物及藥物開發」、「海洋生物技術」、「海洋生質能源」三大領域進行實質合作研究,共同開設課程,指導博士生。
劉金源表示,台灣的海洋生物有很大的發展潛力,中山大學海洋科學院為校發展特色,為了實踐台灣海洋立國的精神,未來除將與中研院合聘教師,共同指導研究生外,也將互享研究資源,期望中山大學發揮海洋特色專長,培養更優秀海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