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董事席次相中學者出任(經濟日報)

談公司治理,政府與學者都認為,若公司董事會引入獨立的外部董事參與公司最高決策,則不但多數弊病可以防患於未然,也等於企業多開了一隻「眼睛」,在各項決策問題上帶進不同觀點,不但提高決策品質,也具興利效果。

尤其,在美國恩龍案之後,公司治理問題廣受矚目,健全公司董事會的功能便成了各國政府著手監督公司治理的核心問題。

不例外的,台灣證期會也希望企業申請首次公開發行股票(IPO)時,董事會名單中,至少有一名「獨立董事」。在此風潮下,國內學者因此成了企業界寵兒,紛紛學而優則「商」,被延聘為企業獨立董事。企業多了一隻「眼睛」,學者則多了一個「口袋」,相輔相成。

一位知名管理學者指出,管理學術界最近很流行出任上市上櫃公司獨立董事。台大、政大、中山等等,幾乎各個大學較具知名度的管理學者及經濟學者,常有被延聘為公司獨立董事的機會。像台大國際企業系教授湯明哲被聘為聯發科獨立董事、政大財務管理學系教授周行一是金鼎證券的獨立董事、中山大學葉匡時是燦坤及百略醫學科技公司獨立董事、中央研究院院士是中華開發的獨立董事等等。

出任獨立董事之所以蔚為風潮,一方面固然是在全球化競爭下,公司治理成了提高企業競爭力的重要課題;另方面,也受台灣股市去年下半年以來多頭行情的走勢影響,申請IPO的公司顯著增多。

我國目前相關法令雖沒有明文規定,但台灣證期會希望新申請公開發行的公司,董事會成員中至少有一名獨立董事。因此,為求申請案早日過關,各公司不惜重金禮聘獨立董事。而獨立董事要能參與治理公司又能取信於政府主管機關,「知名度」是必備的條件之一。國內管理學界不乏符合上述條件者,也因此許多知名學者有個三、四張獨立董事的聘書者並不稀奇。

對企業而言,成長到相當規模往往面臨轉型壓力。在蛻變轉型時,從願景、定位,一直到營運體制、作業流程,可能都須推動重大變革,若能引進學者專家,以外部的客觀角度,以及學術理論的宏觀角度,來審度問題提供意見,對企業改造將有甚大助益。

對學者而言,出任獨立董事是很好的學習機會,能直接參與企業最高決策過程、親身體認公司治理實務,以理論輔助解決經營問題,無異於真槍實彈的「個案研究」,將可啟發學術研究,有助於台灣管理學術水準的提升。

2004-03-08╱經濟日報╱第40版╱副刊企管╱蔡翼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