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敬一問診開藥 台灣經濟的診斷與解方

中山大學邀請經濟學者中研院院士朱敬一以「台灣經濟的診斷與解方」為題蒞校演講,吸引大批學生搶聽,現場甚至有許多學生席地而坐。朱敬一以明確的數據剖析薪資凍漲、所得分配、階級流動、居住正義、子女教育,深入淺出地探討台灣當下面臨的經濟問題。

朱敬一提出,台灣從早期農業轉型到工業社會,但二次轉型卻遇上大陸及越南改革開放,創新經濟之路不順,以至於2000年以後平均GDP逐年成長,但薪水曲線卻持平凍漲,朱敬一戲稱經濟學是「膝蓋的科學」,因為許多問題「用膝蓋想就知道不合理」,一連串數據反應出勞務外流的問題,「台灣接單、海外生產」。他指出,沒有新產業是台灣當下問題,當代工、向後看齊的薪資成為普遍現象,廠商外移是擋不住的趨勢,此外,即使是簽訂各種貿易協定,面對全球化開放的經濟體系,台灣卻沒有產業足以對外一較高下。

他也列舉全台灣所得前20%至前萬分之一人口的所得組成發現,越有錢的人,收入多是資本所得,薪水所佔的比例不高,因此他也開玩笑說,「若遇到有人吹噓自己薪水很高的話就笑他」,因為不夠有錢,他也笑著反問現場師生「不然你問連勝文薪水多少嘛」。朱敬一也說明,胡亂減稅的政策導致均富消失,地價稅、遺贈稅、房屋稅、土增稅等年年減稅,「凍薪的人繳稅,但有資產的人卻可以減稅」。

朱敬一也說明房價一漲不回頭的原因,在台灣「沒有實體投資」,因此吸引資金回台只會造成錢流向房地產,他再度提到產業轉型問題,朱敬一強調,面對全球化要「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永遠不放下它」,他提出各國簽訂FTA時都有戰略,紐西蘭想要賣奇異果或農牧產品、美國希望賣美牛或美豬、韓國要賣現代或東大門成衣,「台灣呢?沒有答案」。

針對教育問題,朱敬一說,從前認為教育能讓人翻身,但現在高學歷卻是失業的高危險群,此外,多元入學造成經濟強勢者較容易進入好學校,「含著LV奶嘴、包著PRADA尿布」的人容易習得才藝加分,私立大學畢業生背負學貸的人數是國立大學畢業生的五倍,朱敬一認為這不利於世代公平,對階級流動造成阻礙。朱敬一鼓勵年輕人,不要把許多政策或是薪資凍漲當成外在因素,「你要take it personally」,要當成是影響自己前途的政策。

朱敬一認為,好的經濟政策與環境,應有利於「第一代企業家出頭」,除了要建立在穩定而非短暫的競爭優勢上,最好能與民間就業相關,並與民間互補,最好還能兼顧不要惡化所得以及財富分配。他也提醒,創新經濟不一定有利於公平,但希望盡量顧及就業以及公平問題。

中山大學外文系同學提出疑問,中國及越南開放之時,「難道只有台灣轉型不順嗎?」朱敬一認為由於同文同種、相似的文化觀,中國對台灣產生的磁吸效應更大;此外,有時候「危機就是轉機」,韓國在金融海嘯時剩半條命,但是台灣沒受過太大的挫折,因此缺乏改革的動力。針對政府減稅引起的問題,中山政經系學生詢問朱敬一如何讓政府提高稅率,朱敬一妙答「這是社會運動」,要在社會上創造出增稅的氛圍。

中山大學管理學院院長李清潭疑惑,對於服貿、貨貿,沒有產業政策的話該怎麼做?朱敬一認為這是態度及思考上的問題,「並非為簽而簽」,朱敬一也考量各種因素條件,舉例而言,是否寧願對台輸入大陸病人(帶來醫療收入),而不對陸輸出醫院(醫師、護理人員出走)?寧願大陸觀光客來台(可能要忍受陸客太多的困擾),而不願輸出故宮(沒有故宮,那我們還有什麼)?需要思考複雜的因素,提出產業政策。

中山大學校長楊弘敦最後請朱敬一鼓勵年輕學子,朱敬一坦言,台灣社會政策面的東西,個人很難去改變,學生更困難。但重要的是態度,年輕人別把低薪與失業歸咎於外在的環境,或是影響前途的政策和環境,必須用積極的心理狀態去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