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影音》海廢何處去? 社會系《村民大會》談循環使用

發佈日期: 2020-04-27
【社會系提供】客家電視台老牌節目《村民大會》於世界地球日前夕播出「海廢何處去?」專題,邀請中山大學社會系副教授邱花妹、高雄市議員林于凱、高雄市政府海洋局副局長黃登福、屏東縣政府海洋及漁業事務管理所所長陳歐泉擔任與談人;並在「中山大學USR-C城市是一座共事館計畫」團隊協助下,邀集旗津居民、關心海廢的在地社團及中山學生參與分享及提問,探討循環經濟、循環利用的概念,共同為當前棘手的海洋廢棄物探詢出路。
 
2019年12月間,中山大學永續發展與社會創新微學程負責人邱花妹舉辦「邁向循環經濟」迷你國際工作坊與講座,內容分享歐洲循環經濟,系列活動引起客家電視台關注進而策畫相關專題。「海廢何處去?」座談中,邱花妹引介循環海洋概念,強調讓化石燃料留在地底,以廢魚繩漁網等再生塑料取代原生塑料的環境與經濟價值。除了列舉台灣企業循環使用廢漁繩漁網製造運動鞋、海廢再生眼鏡等實例,她強調政策引導與動員利害關係人合作的重要性,包括讓漁民社區居民願意收集、整理廢魚繩漁網,教育及研發單位協力克服含水過重、易碎裂等技術問題,產業加入循環經濟生產、消費者改變消費行為等,是建立起循環經濟體系該面對的挑戰。
 
曾參與海洋保育組織的林于凱分析海洋垃圾組成,提醒民眾生活塑膠垃圾及海洋塑膠微粒的影響;高雄與屏東縣市政府代表則分別說明了地方政府在解決海廢問題上曾推動的施策方案,如高雄市政府環保局、海保署及海委會合作推動「獎勵廢棄漁網回收再利用」,漁民每回收一公斤漁網可兌換10元超商禮券,漁網則由市府提供給學校、農民及藝術家認領,循環利用於藝術創作或農業資材等。屏東縣府則有新龍社區與大仁科技大學合作回收廢棄漁網再利用的示範案例,但相關經驗均面臨宣導不足、回收數量有限、堆置棘手、後端再利用未能系統性建立等困難,邱花妹也對此回應社區與學校教育如何共同推動減塑問題。
 
中山大學社會系大四涂菀庭反思,多數大學生因為依賴外食,在日常生活製造了數量可觀的一次性塑膠廢棄物,這樣的消費模式需要作出積極改變。而曾走訪調查屏東新龍社區廢魚繩漁網循環使用案例的中山社會系大二吳亮霆,則講述了自己在環境社會學課堂完成的調查報告重點,並向屏東縣府提問與建言。家住屏東的大一生張嘉和以客語發言,指出農村循環使用廢魚繩漁網的可能性。此外,旗津居民與在地社團也都分享了再利用與推動減塑教育的經驗。參與學生表示,不管是向官員提問或分享經驗與看法,能有機會通過大眾媒體表達自己的調查,乃至以母語客家話發言,都是相當難得而有意義的經驗。
 
(公共事務組編修)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