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社會實踐國際研討會 中山7計劃活化高雄在地特色

【社會實踐與發展研究中心提供】科技部HISP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劃舉辦「新實踐暨臺日聯盟-地方連結與社會實踐研究」國際研討會,邀請到來自台日多所大學的專家學者參與,會中共有12個主題,39個大學社會實踐研究成果,針對個別在不同場域中運用不同方式進行社會實踐推動的經驗分享,中山大學在這次研討會中發表7篇報告,占總論壇18%。

中山實踐計劃場域涵跨左營、鹽埕、前鎮草衙以及屏東地區農村。音樂學系副教授李思嫺和社發中心博士後研究員楊真宜推動左營聲景計劃「聲景聆聽與地方創生的互動性:以舊左營為例」,透過系統性在地聲景蒐集,期望以聲音藝術的形式,增加民眾對於自身土地不同面向的好奇與認識,進而產生認同;另外人文暨科技跨領域學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宋世祥推動的「鹽夏不夜埕」藝術活動,也成為一個成功案例,分享「創意街區的經營作為一種大學社會責任實踐-中山大學『鹽夏不夜埕』的經驗」。

鄰近中山大學的鹽埕區是中山社會實踐經營最久的場域,發表主題共有政治經濟學系副教授王俊傑與社發中心博士後研究員林晏渟推動公民參與公共議題調查的初步成果,包含The Spatial Correlation of the Preference over Issues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社區營造中議題偏好的空間迴歸分析),以及和外文系張錦忠副教授共同發表的The Transdisciplinary Nature of Civic Engagement Innovation: The Playful Citizens in a Transition Town (跨科際的公民參與創新:過渡社區裡的遊戲公民)。

被稱為高雄「都市銹區」的前鎮草衙地區,則有西灣學院與科技部HISP人社計劃前草團隊的進駐經營,從勞工生命故事書寫和勞動價值論述,期望前草地區找為區域光榮感,由哲學研究所副教授洪世謙與社發中心博士後研究員李至昱發表「前草百工勞動生活作為生成機器:從德勒茲與馬克思的觀點出發」,以多位在地學歷不高、透過專業技術達到相當成就的資深勞動工作者,作為實際案例反思勞動價值。西灣學院助理教授楊士奇以「在數位的天空下重拾勞動的價值:以技藝為線索」為題,思考數位科技日新月異與人工智能的發展,人類的勞動與技藝是否會從謀生工作的目的性上,轉化出另一種不同價值。社會科學院長期關注屏東地區農村再造,院長張其祿和高科大農業環境檢測中心博士後研究員林慧音透過經驗累積所發表的《科學知識與社會實作知識的斷裂? 抑或相互依存?-屏東平原的經驗》,探討在知識工作者實際進入勞動場域後,對於自身產生的衝突磨合與心路歷程。

會議由科技部人文司鄭毓瑜司長開場致詞,鄭司長談到科技部HISP計畫今年進入第六年,已在臺灣不同地區場域累積了相當的實踐成果,希望能拓大與國際間不同的交流分享,臺日兩國可以相互借鏡,攜手前進。HISP計劃主持人陳東升老師分享到全球透過政府結合大學力量推動社會實踐國家中,日本與台灣在地理環境條件上最為接近,在結合地方創生政策下,推動的力道和計劃的完整性也最強,透過台日雙方的結合,期待為國內的社會實踐上可以產生最大的效益。

除了研究發表,會議也結合台日大學地方實踐聯盟第三次籌備會,希望未來能夠透過聯盟的機制,結合臺灣日本多所學校,以定期的交流論壇或是電子報的發行,讓兩國的學校能夠了解彼此的成果,相互學習借鏡。會中兩國參與的學者也針對聯盟實質的內容作法與影響效益進行深入的討論,同時也邀請本此來台的日本大學參與年底將於高雄舉辦的USR大學社會責任計畫博覽會。

社會實踐將是未來大學發展上新的重點任務,也是將學問轉化為對社會貢獻最直接的方式,國立中山大學這幾年在社會實踐上的努力,已經獲得來自各界的肯定,也成為台灣學術界相關領域扮演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期待透過這些成果為整體高屏地區帶來最實際的幫助。

(公共事務組編修)
瀏覽數: